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中芯国际(68898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芯片“砍单”潮下,中芯国际或面临一场恶仗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7-19  中芯国际内幕信息

来源 :财熵2022-07-19

  导读:从“缺芯”变成“砍单”,芯片行业发生戏剧性变化。下游需求不足,作为晶圆代工企业的中芯国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被降维打击、成熟制程又将面临产能过剩,摆在它面前的,或许是一场恶仗。

  晶圆图源网络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芯”,成为芯片行业乃至制造业的关键词。但万万没想到,2022年上半年还在闹缺芯,近期却180度大反转,“砍单”风暴笼罩芯片市场。

  7月3日消息,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受通货膨胀、俄乌战争、美联储加息等情况影响,芯片需求不如预期,许多企业疯狂砍单,晶圆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先前价格相对硬挺、供不应求的MCU(微控制器)价格也开始出现下跌。而在此前,许多半导体企业预测,缺芯潮要到2023-2025年才会结束。

  下游需求放缓,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霸主,台积电(TSM.NYSE)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公开资料显示,苹果(AAPL.NASDAQ)、英伟达(NVDA.NASDAQ)和AMD(AMD.NASDAQ)三大核心客户削减了台积电订单——苹果公司下调iPhone14首批9000万台出货目标,砍单规模达到一成;AMD大砍7nm与6nm制程订单约2万片左右;英伟达原本9月将推出台积电5nm新品,但因需求下降及挖矿热潮退烧,要求延迟并缩减2023年第一季度订单。

  对此,虽然台积电并未回应,但在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早已“先知先觉”——从1月开始“跌跌不休”,由高点144.22美元跌到7月初的73.74美元低点,接近腰斩。

  而作为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一哥”的中芯国际(688981.SH),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其A股股价在2022年上半年最大跌幅达30%,最近一年来股价最大跌幅已接近腰斩。

  中芯国际2021年、2022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分为53.25亿、25.98亿元人民币(若无特别注明,货币单位下同),同比分别实现214%、283%的高增长,同时2022年一季度毛利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

  但财熵发现,靓丽数据难掩隐忧,摆在中芯国际面前的,或许是一场恶仗。

  中芯国际2022年1-7月A股股价

  汽车“缺芯”受益不太明显

  芯片,简单来说是由晶圆切割后加工而来,用于手机、电脑、汽车、消费电子等产品。

  目前全球芯片制造产业中,以8寸、12寸的晶圆为主。目前14nm及以下的芯片是由12英寸晶圆切割;而8英寸晶圆则主要用于28nm及以上工艺的成熟芯片。近两年缺得最凶的汽车芯片,主要是由8寸晶圆切割而来。

  事实上,近两年缺芯危机的种子,在前几年就已埋下——在2019年之前的数年,全球晶圆厂的势头就已疲软,尤其是应用于8英寸晶圆的成熟制程。据IC Insights统计,2009-2019年,全球已经有超过100家晶圆厂被关闭或者改建为其它厂房。

  然而,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居家隔离、远程会议、在线教学等举措,让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在内的电子产品出现爆发性需求。在芯片厂商扩产不足之下,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此时,晶圆厂纷纷停止了汽车芯片的生产,将产能转移至消费电子产品;另外,部分晶圆厂也受疫情影响而停产。供给的不足,给汽车芯片的缺失埋下隐患。

  随着政策的支持、技术的突破以及产品的丰富,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2021年实现了快速提升,从年初的6%提升到年底的20%左右。一辆传统汽车一般需要用到500-600颗芯片,而新能源汽车是芯片的用量大户,好一些的车型达到2000颗以上。

  也就是说,汽车的“芯荒”,是供给端不足叠加需求端大增所致。另外,车企囤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缺芯程度。

  汽车所需的芯片,不仅数量多,种类也不少。传统汽车需要的芯片种类至少40种以上,包括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各类模拟器等,新能源汽车所需芯片种类高达上百种乃至几百种。众多芯片中,车用MCU一直是极为紧缺的芯片。

  根据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研究部的数据,传统燃油车单车搭载ECU平均70个,豪华燃油车单车搭载ECU平均150个,智能汽车单车搭载ECU平均300个,而每个ECU都至少需要一颗MCU作为核心控制芯片。

  由于供需失衡,MCU的价格也一涨再涨。不过遗憾的是,此次缺芯带来的“红利”,似乎和中芯国际关系不大。

  目前汽车MCU市场将近九成份额都集中在瑞萨、恩智浦(NXPI.NASDAQ)、英飞凌、德州仪器(TXN.NASDAQ)等六大厂中,国产化率低于5%,这些巨头代工会首选国外晶圆厂,像台积电,就占了全球车用MCU总代工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从中芯国际的收入分布看,汽车芯片在应用分类中被归为“其他”,这一收入占比从2021Q1的30.5%上升到2022Q1的34.4%。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一比例的变化,是建立在手机芯片需求下降的背景下。

  从晶圆应用看,根据中信证券研究所报告,中芯国际的8英寸晶圆主要产品为MCU、PMIC 、驱动IC、图像传感器等;12 英寸晶圆,主要应用于视频处理芯片、应用处理器、WiFi蓝牙芯片。

  汽车芯片对工艺要求不高,大部分汽车芯片都是在8英寸晶圆厂制造。根据中芯国际2022Q1报告,2021Q1中芯国际的8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为38.8%,2022Q1这一数字降为33.5%。虽然最近一年多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爆发式增长,但中芯国际在汽车芯片上的受益似乎不太明显。

  中芯国际晶圆收入占比

  高端制程突破道阻且长

  如上图所示,在应用分类上,智能手机是目前中芯国际重要的收入来源,即便其收入占比已一降再降。

  现在的手机迭代较慢,5G手机价格高于4G手机,但在功能创新上却稍显不足,叠加经济大环境影响,人们换机欲望不强。近几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为3.51亿部,同比增长14%。不过这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在基数较低情况下的反弹,相比2019年还是下降了约10%。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财熵标注

  2021年短暂反弹后,2022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再度下滑。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08亿部,同比下降27.1%。若按照此趋势发展,2022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或将跌破3亿部。

  在2022Q1财报交流会上,中芯国际表示,“有的客户在某些地区的手机供应链上持有5个月的库存,供过于求非常严重,这些客户停止了晶圆订单。”

  需求下降,叠加供过于求,意味着,2022年中芯国际还将遭受手机芯片下降的影响。

  另外,手机CPU对工艺制程要求比较高,现在的中端手机普遍是7nm芯片,高端机则是5nm芯片。遗憾的是,中芯国际目前还没突破到7nm阶段。

  2019年,中芯国际开始量产14nm 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这是中国大陆可量产的最先进的制程,也是唯一将技术节点推进到14nm和 FinFET工艺的晶圆制造厂商。

  2020年和2021年,中芯国际在14nm的基础上推进“N+1”代、“N+2”代等先进制程节点的研发。与14nm相比,N+1性能提高了20%,功耗降低了57%,逻辑面积降低了63%,SOC面积降低了55%。

  外界认为中芯国际的N+1相当于台积电的7nm制程。但中芯国际的N+1跟业界公认的7nm还是有一些区别,通常7nm会比14nm性能提升35%左右,但中芯国际的工艺仅提升20%,如果要实现和7nm相媲美的性能,或许需要N+2来实现。

  进度上,目前N+1工艺属于小规模量产,N+2还在继续推进。

  与中芯国际在2019年开始量产14nm相比,台积电在2018年就实现了7nm量产。在2022Q2财报会上,台积电再次确认了3nm工艺将在下半年量产,2nm则会在2024年试产、2025年量产。而三星已经在2022年6月宣布3nm量产。

  目前中芯国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公司2021年年报显示,来自90nm及以下制程的营收占比为62.5%。其中55/65nm、40/45nm、FinFET/28nm的营收占比分别为29.2%、15.0%、15.1%。这意味着,中芯国际28nm以上的成熟工艺,占营收比例超过80%。

  而反观台积电,其一半的收入来自于7nm及以下制程的芯片。

  2021年中芯国际各制程的营收占比

  目前中芯国际的N+1仅实现小规模量产,相对于台积电即将量产3nm差了2-3代,这是明显的“降维打击”。即使正在推进的N+2实现了和7nm相媲美的性能,中芯国际若想突破到类似5nm的性能,也将会十分艰难且漫长。

  需求下降,产能过剩

  近两年虽然闹“芯荒”,但中芯国际并未享受到多少“红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产能问题。

  中芯国际2022Q1财报显示,2021Q1-2022Q1的产能利用率均为100%左右,基本是满负荷运作。2022Q1财报会议上,中芯国际表示,工业、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的电源管理、模拟、MCU相关零件仍然处于巨大的短缺状态。

  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

  目前中芯国际的晶圆厂分别为中芯上海、中芯北京、中芯天津、中芯深圳、中芯北方、中芯南方。2016-2019年,公司的主要产能扩张集中在深圳厂、北京老厂和中芯北方厂。更多的产能扩张集中在8英寸。从2019年开始,中芯国际在12英寸的产能开始增加。

  中芯国际子公司情况

  截至2021年,中芯国际8英寸等效产能为621千片/月。(注:图中产能为12英寸换算成8英寸后的产能,即总产能)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浦银国际

  在2022年6月的中芯国际股东大会上,公司表示,以一座5万片月产能的12英寸厂为例,从厂房土建、洁净室的建设到设备搬入和投产状态,一般需要2-3年。

  从2020年开始,中芯国际的产能开始快速增加,也就是说,它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产能扩张明显加快。预计2022年年底将达到706千片/月,相比2019年底增加了近60%。

  资本支出看,从2019年开始,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开始明显上升。2020年和2021年,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分别达到53亿美元和43亿美元,较2016年至 2019年的18亿-28 亿美元显著增加。

  中芯国际资本支出

  除了上述子公司,中芯国际在2020年和2021年先后公告要建立中芯京城、中芯深圳和中芯临港三座晶圆厂,预计规划12英寸产能10万片/月、4万片/月、10万片/月。三座新的晶圆厂合计折合8英寸产能约54万片/月,与2020年年底8英寸当量产能52.1万片/月接近,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2023年投产。

  另外,在2022Q1财报会议上,公司2022年计划资本支出为320亿元,这意味着产能扩张还将继续。

  一般来说,投产后需要产能爬坡,到最终满产需要2-3年时间。加上此前“动工到投产”需要2-3年,也就是说,一个晶圆厂从动工到满产,需要大概5年的时间。

  漫长的周期,意味着即使现在产能稍显不足,待未来某些年份产能逐步释放后,就可能发生供过于求的局面。2025年前后,中芯国际的晶圆月产能或将达到130万片左右,将超过2021年产能的2倍。

  130万片是什么概念?

  全球晶圆代工“一哥”台积电,在2021年的8英寸月等效产能约270万片。根据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数据,2021Q4台积电的市场份额为52.1%,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仅为5.2%。

  相对于国际巨头,中芯国际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但其产能上却在拼命追赶。扩张“一时爽”,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一方面,中芯国际大幅扩张的隐患将暴露在财报上。

  中芯国际所在的晶圆代工行业,是一项重资产的产业,每年动辄上百亿元的资本投入。2021年年报显示,中芯国际的有息负债接近400亿元,“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合计906亿元,产生了7.1亿元的利息费用和111.58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吞噬了大量利润。而折旧费用,未来还将增加。

  另一方面,芯片砍单让产能过剩的风险陡增。

  芯片砍单,很大程度上是受需求端影响。全球范围看,据Canalys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亿台,同比下降11%。同时Counterpoint Research下修了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至13.57亿部,同比下降3%,且不排除进一步下修的可能性。

  此外,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也在萎缩。2022年一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下降6%,联想、惠普、宏碁、华硕等几乎所有一线PC品牌都开始下调年度出货目标,平均下调幅度超过20%。

  在7月14日的2022Q2财报会议上,台积电坦言,2023年将出现一个典型的芯片需求下滑周期,但整体下滑程度将好于2008年。

  此外,需求下降叠加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或将不可避免。

  对于最近一两年来的“缺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2021年4月就对业界示警,行业出现了重复下单的情况,成熟的制程如28nm看似供不应求,实际上全球产能供大于求。

  换言之,所谓的“缺芯”,在一定程度上有“人为囤货”的因素。而“缺芯”的状况,促使厂商进一步扩张——2021年国内共新增28个晶圆厂建设计划,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IDC也有报告判断,2022年年中半导体行业将实现平衡,随着2022年底更大规模的扩充产能释放,2023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

  面对一系列的“灰犀牛”,资本市场早已先知先觉,所以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中芯国际虽均实现业绩高增长,但股价却一直萎靡不振。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芯片巨头,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但目前阶段看,其先进制程被降维打击,成熟制程又将面临需求下降和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免不了将遭遇一场恶仗。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