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中芯国际(68898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涨了利润跌了市值,中芯国际遭遇冰火两重天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4-30  中芯国际内幕信息

来源 :读数一帜2022-04-30

  持续两年之久的“缺芯潮”至今仍未缓解。尽管遭遇到美国的制裁封锁,但在行业高景气度的带动下,中芯国际(688981.SH)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晶圆代工龙头,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356.31亿元,同比增长29.7%,这一收入增速在全球前五大纯晶圆代工厂中位居第二。受益于量价齐升,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7.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7.75%,是2019年18亿的归母净利润的六倍。

  业绩创新高,二级市场却并不买账。自2020年7月科创板上市以来,中芯国际股价处于持续阴跌状态,亮眼的年度业绩也无法有效提振公司股价。截至4月29日,公司A股股价报收于39.72元/股,总市值1597亿元,较上市首日2883亿元的总市值已经跌去近一半。

  市场存在诸多疑问,中芯国际在国内代工厂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为何股价迟迟没有反应?“缺芯潮”后芯片涨价所带来的利润增厚,能否得以延续?面对美国封锁和疫情冲击,叠加部分技术人员流失,中芯国际该如何打开局面?

  加速扩产,主攻成熟制程

  芯片被“卡脖子”一直是中国制造之痛,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芯片技术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芯片产业链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除了三星、英特尔是打通全产业链,美国高通、苹果擅长设计,中国台湾台积电则称霸代工领域。

  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链被称为“一流的设计、二流的封装测试、三流的芯片制造”。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已跻身全球一流水平,下游封装测试也不错,唯独中芯国际所处的芯片制造,也就是晶圆代工环节,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中芯国际2021年的业绩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芯片价格的上涨。

  “缺芯”和“扩产”是半导体行业2021年的两大关键词。尤其是“缺芯”,从汽车到手机、电脑、家电消费等领域,几乎所有类型的芯片都紧缺。下游产业链旺盛的需求带动晶圆代工的产销两旺,也引发了芯片价格的全线上涨。

  中芯国际也跟随行业动态进行了产品提价。2021年中芯国际平均售价(销售晶圆收入除以销售晶圆总数量)由上年4210元增加至本年4763元,销售晶圆数量同比增长18.4%至本年674.7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提价也带动了毛利率的提升,2021年公司毛利率达29.3%,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各大晶圆代工厂前赴后继地扩产,也引发了投资者对未来产能过剩、芯片涨幅收窄的担忧。中芯国际在年报中指出,2022年产能将由全线紧缺逐步转入结构性紧缺,部分应用领域需求趋缓。

  若把中芯国际营收按应用分类,2021年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类占营收的比重有所下降。尤其是智能手机类,从2020年的44.4%下滑至2021年32.2%。而消费电子类占比上升了5.3个百分点至23.5%。

  不过,未来消费电子以及手机消费放缓,或将会公司业绩增长前景构成不利影响。中芯国际也表示,手机和消费产品市场缺乏发展动力,成为存量市场,供需逐步达到平衡

  纵观各地区的营收贡献占比,中国市场愈发成为公司营收的压舱石。来自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业务营收依然过半,达到了64%,而北美地区业务的营收占比则从2020年的23.2%下降到了22.3%。

  有分析指出,美国的制裁迫使中芯国际部分海外客户转移订单,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则因为外部供应链的波动,开始采用中芯国际的芯片代工服务。更多的芯片产品开始实现国产化替代。

  半导体芯片制造是一项技术壁垒极高的工艺。业内通常以28nm(纳米)为分水岭,将芯片制造工艺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先进制程主要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产品,比如手机、电脑等;成熟制程则应用范围较广,比如汽车、物联网、电源管理、显示驱动等。

  从中芯国际2021年营收情况来看,成熟制程已成为绝对收入来源,28nm以上产品营收占比85%。其中,贡献营收较多的节点为55/65纳米和0.15/0.18微米,占比分别为29.2%和28.7%。先进制程(14nmFinFET/28nm)的销售仅占15%。

  在研发先进制程和扩产成熟制程之间,中芯国际选择了后者。自2020年底起,中芯国际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3地扩产28nm工艺及以上制程,投资超1200亿元。2022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资本开支预计约320.5亿元。

  整体来看,中芯国际借着半导体高景气度,实现了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并加紧扩张产能。但为何股价不涨反跌?这还要从中芯国际上市之初股价走势说起。

  科创板上市之初大涨

  中芯国际曾在2004年3月同时在香港联交所和美国纽交所(现已从纽交所退市)上市,2020年7月16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上市当天,发行价仅为27.46元/股的中芯国际,被市场的热情爆炒到了最高95元/股,至当日收盘上涨202%,总市值2883亿元,动态市盈率升至疯狂的305倍。而彼时,全球晶圆代工老大台积电的动态市盈率仅为20倍左右。

  不过开盘即巅峰,之后其股价震荡下行,未能突破上市首日创下的股价高点。上市不到2年,中芯国际股价已跌去52%,市值蒸发超600亿元。

  2021年最大的一次波动,还是在2021年7月16日,也就是上市以来首次解禁后,中芯国际有一波不到30%的上涨,之后就是旷日持久的下跌。

  目前中芯国际A股动态市盈率为29.3倍,不过仍高于台积电21倍的市盈率。但台积电自身具有技术和产能的绝对领先,中芯国际无论在市场份额、技术节点等,跟对方都相去甚远。

  中芯国际股价的低迷,一方面与行业估值有关。2021年年底以来,前期大热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光伏等热门赛道持续回调,获利盘回吐引发调整。对于成长板块估值能否持续上行,市场有分歧。Wind芯片指数今年以来,下跌了31%。

  虽说行业低迷会影响个股,但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至今的股市表现,同样不如联电(2303.TW)、华虹半导体(1347.HK)、华润微(688396.SH)等其他芯片公司。

  

  数据来源:Wind

  对于中芯国际,投资者究竟在担忧什么?

  贸易战中艰难图存

  未来美国对中芯国际的制裁是否加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是否愈演愈烈,都成为中芯国际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020年底,中芯国际被美国相关部门列入“中国涉军企业清单”。此后拜登颁布了一项行政命令,限制美国人士投资“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

  同一时期,美国商务部以“违反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为由,宣布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中芯国际进口10nm以下芯片所需要的原料和设备受到限制。

  这直接导致中芯国际10nm、7nm以及更先进制程节点的研发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投资偏好。中芯国际在2019年才实现了14nm芯片的量产,直至2021年14nm/28nm产品也仅占总营收的15%,虽已掌握7nm制程以上的工艺技术,但因缺少核心进口设备,无法完成量产。

  反观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和三星,在先进制程技术上,均已进入3nm时代。三星3nm芯片,有望在今年二季度量产。台积电3nm制程工艺将在今年下半年量产,更先进的2nm工艺也在如期推进,计划在2025年量产。

  中芯国际与两公司之间差了2代-3代制程,一时半会难以追赶上。在此情况下,过高的估值自然无法得到市场青睐,毕竟科技股看的是技术和实力。

  不过,当前全球最紧缺的就是成熟工艺,也给主攻成熟制程的中芯国际带来了机会。事实上,28nm以上工艺足以满足绝大多数科技产品的生产需求。伴随汽车电子、物联网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全球90/65/55nm等成熟制程芯片奇缺。

  除了技术节点,在市场份额和营收规模上,中芯国际也和竞争对手台积电差距过大。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中芯国际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仅5.2%,是台积电的十分之一,排在台积电、三星电子、联电、格芯之后。

  

  以台积电2021年年报为例,总营收3654亿元,约为中芯国际的10倍。

  但从去年营收增速上,中芯国际在前五大晶圆制造厂中位居第二。台积电、格芯、联华电子同期收入增速分别为18.5%、36%和17.6%,三星业务多元,未单独披露晶圆代工的业绩。

  除了“外患”,中芯国际还有“内忧”。

  人才内卷在半导体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2021年以来,多位在中芯国际发展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管选择离职。

  早在2020年年底,联合CEO兼执行董事梁孟松被传辞任,此后中芯国际使出了赠房、提薪等浑身解数暂时留住。然而董事会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动。2021年11月,梁孟松还是辞去了中芯国际执行董事职务。与其一并辞任的,还有董事长周子学,以及副董事长蒋尚义。

  目前,梁孟松依然担任中芯国际联合CEO职务,高永岗担任公司董事长。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