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爱集微2024-04-17
4月17日下午,常州银河世纪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689,证券简称:银河微电)召开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就《关于<2023年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2023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的议案》《关于<2023年度独立董事述职报告>的议案》等进行审议和投票。作为银河微电机构股东,爱集微参加此次股东大会并对议案投赞成票,同时就“营收变化、车规产品、市场变化”等话题与董秘李福承作沟通交流。
3月26日,银河微电2023年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加2.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减少25.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减少49.24%。
李福承就此表示:“主要由于报告期内,计提可转债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增加所致;此外,国内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也影响了利润。”
“增收不增利”车载领域销售占比增幅明显
2006年银河微电成立,202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23入选国家级“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系半导体分立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其主营各类半导体元器件(小信号器件、功率器件),生产车用 LED 灯珠、光电耦合器等光电器件、电源管理IC及第三代半导体(SiC、GaN)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网络通信家用电器、适配器及电源等领域。
虽然银河微电2023年业绩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但与其所处的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景气度不佳亦有关联,下游行业同时伴随持续的波动和低迷。李福承指出,虽然预测市场前景比较困难,但自2022年Q4开始,公司营收一直保持小幅度的、稳定的增长。
图源:银河微电2023年年度报告
年报指出,银河微电财务状况良好,总资产19.90亿元,较报告期初增加4.55%。分季度看,银河微电2023年Q1~Q4分别实现营收1.47亿元、1.83亿元、1.93亿元、1.72亿元。分产品看,小信号器件、功率器件、光电器件、其他电子器件分别实现营收3.31亿元、3.17亿元、0.23亿元、0.04亿元。据悉,小信号器件作为银河微电核心优势产品,布局较早、封装和产品门类齐全。近年来随着其在车规级功率器件方面的大力投入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长,尤其在中大功率MOSFET方面已属于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中规模较大的领先企业,车载领域的销售占比增幅明显。
集微网在2023年4月曾与银河微电进行交流,当时其表示:“公司聚焦车规布局较早,2016年就有相关投入,技术和市场都有所储备。”同年7月,银河微电车规专线大楼落成并启用,为全面推进可转债“车规级半导体器件产业化项目”,促进其转型和发展奠定基础。李福承此次称,车规产品发展态势良好,已占到年度营收的25%。
此外,银河微电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库存量在报告期内均实现同比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光电耦合器件的市场需求增加。然而其他电子器件的需求却出现下降趋势,直接导致库存量有所增加。
“系列化+前沿化”加快产品市场化进程
半导体产品按结构和功能可大致细分为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两者共同构成半导体产业两大分支。近年来,分立器件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比例基本稳定维持在18%—20%之间。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规模大约393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613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7%。
面对这一稳步增长的市场,银河微电不断扩大产品类别,产品涵盖小信号器件、功率器件、光电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掌握20多个门类、近110种封装外形产品的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已量产上万个规格型号的分立器件,“是行业内分立器件品种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
同时,其产品研发不断向系列化、前沿化发展,逐步开发功率MOSFET、IGBT、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IPM 模块、ESD、TVS 系列产品、功率整流桥、光电耦合器等器件类别。报告期内,银河微电研发投入达0.4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6.06%,新增申请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图源:银河微电2023年年度报告
集微网注意到,银河微电于去年5月设立了控股子公司常州联元微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显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杨森茂(银河微电董事长),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等。李福承透露:“公司计划围绕RFID、IPM等方向作一些尝试。”
就2024年经营计划,银河微电提出,聚焦主营业务方向,在重点应用领域(如电动汽车、工业控制等)、重点客户、重点产品等维度积极布局新产品开发;强化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计划分别以车规级低阻抗中低压MOS、第三代半导体器件、IGBT功率器件和电机驱动IPM功率模块为产品重点,分别打造由市场、FAE、产品研发、产品工程、产品应用等多职能项目小组,从企业内部到外部市场加快产品的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