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在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启动,项目专家委员会同步成立。这是沪滇合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新进展。
据介绍,“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将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由蚂蚁集团通过在上海成立的蚂蚁森林基金会,在五年内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捐资8000万元,重点开展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物种的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工作。
作为互联网公益项目,蚂蚁森林从2016年上线启动以来,始终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项目建设。蚂蚁集团此前已通过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累计在云南捐资超过5000万元,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
菲氏叶猴种群数量不断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灵长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包含的29种灵长类动物,超过一半在云南有分布。
在距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城区十几公里外的林区里,生活着一群身披灰色毛发,拥有淡蓝色眼眶的精灵,它就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菲氏叶猴,是云南生态名片之一,也是自然界濒危动物。
为了确保菲氏叶猴能够在芒市较好地繁衍生息,芒市加强了对菲氏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积极推动下,2020年9月“蚂蚁森林芒杏河保护地”正式设立,倡导全国网友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并以“人人一平米”的方式申领保护地面积,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以“芒杏河保护地”名称上线互联网公益产品蚂蚁森林。
上线1周后,该保护地24107亩被网友以捐赠能量的方式认领守护。目前已有1600万网友在手机上通过蚂蚁森林关注并守护这片菲氏叶猴的家园。同时,在芒市林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蚂蚁森林捐资、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提供专业支持,当地的村民小组专门成立了“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具体实施保护地巡护和菲氏叶猴种群的监测工作,通过社区保护的方式,让当地村民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促进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野生动物监测频率的不断加大,芒市菲氏叶猴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18年开展的芒市菲氏叶猴栖息地科学考察报告显示,该区域菲氏叶猴共计5群320只左右,是目前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随着森林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以及栖息环境的改善,云南等地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在2021年云南昆明举行的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蚂蚁集团宣布将设立“灵长类动物保护专项基金”,专门支持我国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物种的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工作。将通过捐资造林修复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地、开展公众自然教育等方式,守护灵长类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11月11日,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在第九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启动,项目专家委员会同步成立。
在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中,蚂蚁集团将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在5年时间内,通过蚂蚁森林基金会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捐资8000万元,重点开展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物种的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工作。
这也是进一步落实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积极响应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沪滇合作”的重要举措。
“这个项目拓展了沪滇合作的新内涵,希望五年合作期满时,项目的成果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沪滇合作的典范。”上海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表示,从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开始,20多年来,相距2300多公里的上海与云南,在合作中交汇交融,不断在新的领域共同谱写“沪滇合作”的新篇章。
除参与云南灵长类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外,蚂蚁集团还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机构合作,在滇开展“蚂蚁森林”公益项目。
通过蚂蚁森林,目前全国已有超1亿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真树或认领保护地面积,在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传播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
据了解,蚂蚁集团此前已通过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累计在云南捐资超过5000万元,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从2019年开始至今,累计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捐资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79万株,总面积约1.4万亩,助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及社区发展工作;同时还参与共建了芒杏河、德钦、老君山、塔城、五宝山5块公益保护地,保护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开展滇金丝猴生境修复和滇金丝猴、菲氏叶猴保护地巡护以及相关社会保护与科学监测工作。
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部副总裁、蚂蚁森林基金会秘书长蒋琤表示:“我们将继续联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持续参与灵长类动物保护工作,为保护中国旗舰物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