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说“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
王健林说“给自己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
马云曾说“我对钱没兴趣”.....
大佬出口,总是“凡”到人心。只是,说没兴趣就是没兴趣吗?
01
进击、叫停与整改
继淘宝大获成功后,大佬马云在支付宝基础上组建蚂蚁集团。之后推出众多金融产品,进击之猛令人侧目。比如花呗和借呗,短短几年已有约5亿用户。
资本成长力更惊人,2020年10月,申请上市前夕估值一度达到2万亿,是当年全球未上市企业中估值最高的,被称“金融巨兽”。彼时,有媒体计,如顺利上市,蚂蚁、阿里系至少产生58位亿万富翁,数百个千万富翁。
意外的是,临门一脚终被监管叫停了。
原因也简单。“高杠杆”风险及业务普惠性不乏质疑。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亲自撰文,“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从消费者风险控制看,在其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时,银行要求抵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金融科技公司则要求账户现金作为担保,或通过延期支付资金、收取其他费用等作为风险控制措施。
同日,银保监会《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沿着巴塞尔逻辑和全面监管思路:放贷不能超其净资产的4倍,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不能低于30%。
而招股书透露,截至2020年6月末,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放贷款和贷款余额总计362亿元,蚂蚁集团共计21540亿元信贷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98%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但招股书并未披露蚁集团子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出资比例情况。根据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估算,蚂蚁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大致低于1:9。
业内人士因此感叹,“蚂蚁小贷”变成“蚂蚁银行”。面对行业变革、监管大潮,自然首当其冲,上市叫停也是“情理中”。
证监会发言人表示,避免蚂蚁集团在监管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仓促上市,是对投资者和市场负责任的做法,体现了敬畏市场、敬畏法治的精神。
阿里巴巴集团发言人亦表示“我们会积极地配合和拥抱监管”。
随之,马云变得低调、蚂蚁开始潜心整改。
回顾2021年,一些用户花呗额度被下调,互联网存款下架、花呗和借呗独立,归入蚂蚁消金旗下,支付宝专注支付功能等等。
2021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成立,蚂蚁集团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50%,另外参股的还有宁德时代、鱼跃医疗等,注册资本达到80亿。
然明眼人都知道,相比花呗、借呗约5亿的用户量, 80亿资本显然不匹配。
02
增发变故信达退出为哪般?
2021年12月24日,其拟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的消息传出。如顺利完成,蚂蚁消金注册资本将达到300亿元。
随之市场沸腾,增发不仅意味着用户保障更有力,也让上市遐想再度泛起。
勿怪市场不淡定。当日,中国信达公告显示,中国信达将出资人民币60亿元,以现金方式认购蚂蚁消金20.000%股份权益。
在业内,中国信达影响力人尽皆知,其全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国资背景的资产管理巨头。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在恒大成立的风险委员会里面,也有中国信达。国家队入场监管,无疑会降低金融风险、提升风控能力,对于蚂蚁集团是极大利好,也意味其整改已获认可。
同时,本次增资扩股共有6家企业,除中国信达外,还包括蚂蚁集团(出资110亿元)、鱼跃医疗(出资10.978亿元)、舜宇光学(出资18亿元)、博冠科技(出资13.222亿元)和渝富资本(出资7.8亿元)。
除了蚂蚁集团和鱼跃医疗,其余四家为新股东。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正当大家感觉否极泰来,蚂蚁走出至暗、迎来曙光时,变故又发生了。
2021年1月13日,中国信达公告称,不参与蚂蚁消金新一轮的股权认购,原因是出于商业上的审慎考虑。
为何态度突变呢?
梳理舆论,有多种解读。
或与信达主营业务方向有关:集中在收购经营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等;或可能是股权投资集中问题:蚂蚁消金成立时南洋商业银行投资持股15%,该行是信达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还可能是安全性考量,其公告提到了商业上审慎考虑,增资后蚂蚁消金实力将更强,可能进一步扩大放贷规模。也或许是由于蚂蚁的整改没有完成。
无论真相如何,中国信达撤离,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信号。蚂蚁整改或还在进行中,一些问题仍需时间解答。这自然给其它认购者带来不安情绪。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信达宣布弃购一天后,舜宇光学也宣布暂缓认购决定。要知道,其认购股权份额达到6%,相当于一下子损失六七十亿投资。“老股东”鱼跃医疗亦公告暂缓增资。
上述退出或暂缓,让蚂蚁消金的融资计划瞬间暗淡,300亿元的注册资本还有戏吗?
要知道,蚂蚁消金被监管委以重任,承接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小微小贷和蚂蚁商诚小贷两家小贷公司的消费信贷业务。1年过渡期内,实现两家小贷公司的市场退出。
这两家小贷主要业务来源,就是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和借呗。2020年6月数据显示,蚂蚁集团消费贷款余额1.732万亿元。据支付百科数据,蚂蚁消费金融业绩报告可知,自2021年6月4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600.98亿元。如此差距、时间紧迫度无需赘言。
截止2022年1月13日,蚂蚁消金已在银登中心转让11笔信贷产收益权,涉及金额总额百亿元,是目前在银登中心转让信贷资产收益权最多的消金公司。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融资渠道较单一,新成立不久的蚂蚁消金融资方式自然掣肘。此次增资放缓,衍生影响不可不察。同时在有限整改期限内,寻找新“金主”也不乏挑战性。
的确,增资受阻、限期逼近,蚂蚁消金、蚂蚁集团2022年注定不平凡。
03
相互宝关停“金选投顾”被叫停
还有烦心事。
1月28日,相互宝将停止运营。公开信息信息显示,相互宝2018年末上线,虽不是最早出现的网络互助平台,但凭借0元加入、支付宝巨大流量,发展迅猛。
不过,因分摊金额持续上涨,争议声也不少。
据无冕财经,曾有相互宝用户表示,“我第一期的分摊金额是0.05元,整个2019年的分摊金额是29.03元,到2020年分摊金额已经翻了三倍多。”
公开数据显示,相互宝大病互助计划成立以来,分摊总金额已达233.55亿元。从最新公示分摊信息看,目前相互宝成员规模近7500万人,累计完成71期互助,救助超过17.9万名患病成员。
客观而言,救急救难是为大善,上述成绩值得点赞肯定。
然如此体量,也凸显了监管之忧。相互宝虽属保险性质,却没申请到相关牌照。
银保监会在2020年1月指出,网络互助行业目前处于“非持牌经营”的状态,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2021年4月,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还曾表示,不仅要看到网络互助的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其潜在风险。“是慈善就归于慈善,如果打着互助旗号从事金融业、保险业,就偏离了互助的本质,需要纠正。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必须要’有证驾驶”。
2021年10月,银保监发文,对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经营门槛、产品范围及费用控制都有更严格界定,被称“最严”新规。
多重因素叠加,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悟空互助、小米互助、360互助等先后宣布关停。人数规模最大的相互宝,自然也没能逃脱。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宝公告,2022年1月28日24时停止运行。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两期分摊金,由相互宝平台来承担。
那么,7千多万用户该何去从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相互宝关停,是不退还分摊金的。蚂蚁集团相互宝相关负责人给出答案是:正式关停前的3次费用不需用户分摊,均由平台负责。用户转投商业保险的话,可享三个月免费期,反之,之前在平台上分摊的钱就相当于白交了。
深入看,对蚂蚁影响几何。
蚂蚁集团招股书曾坦言“要么将相互宝整改得满足合规性要求,要么从蚂蚁集团业务中剥离”。
从此看,如今关停还是有些计划之外。
2020年8月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来自保险科技的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增加,从2017年的3.5%提至2019年的7.4%,达到89.47亿元;2020上半年进一步达到8.4%,即61.04亿元。
不过,2020年,相互宝收到的管理费为7.29亿元。这在蚂蚁保险业务中占比并不大。但与其他保险业务的协同性较强,有助于培养潜在用户。
好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火热。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蚂蚁理财平台的非货基保有规模11954亿元,是唯一一家过万亿平台。同期,招行数据是7810亿。
在基金代销江湖,蚂蚁基金已坐上头把交椅。
2021上半年,蚂蚁基金营收57.8亿元,同比增长180.77%;净利3.25亿元,同比增长495.29%;利润率5.6%。
春风得意马蹄疾。2022年1月4日,蚂蚁财富联合兴证全球、广发基金等六机构推出“金选投顾”组合策略产品。有自媒体称,上线前一天,有近600万预约量。
然上线仅九天,这个重磅产品就被爆已下架。有基金公司人士称,周三晚上收到蚂蚁通知,主要是不符合监管合规要求。
按照2019年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通知的要求,试点机构提供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应当建立专门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建立基金产品的备选库制度,公司应当安排专业研究团队要对入库基金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尽职调查,形成评估报告。
开年重磅产品折戟,这自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行业分析师郝瑞认为,蚂蚁集团整改中,支付与金融分离基本或已板上钉钉。然缺少了支付宝引流,其保险、理财究竟如何发展仍需时间作答。
以蚂蚁财富为例,其是单独从支付宝理财板块拉出去的理财应用。首条财经浏览华为应用,其安装次数为4118万次,支付宝为113亿次安装数,竞品京东金融为10亿次,(截至1月20日)。
04
“三更”看点
2004年第一届中国网商大会上,马云发言主题是《蚂蚁兵团能够战胜大象》。彼时,蚂蚁鸿蒙初开,充满种种可能也充满种种不确定性。
如今蚂蚁旗下业务范围覆盖了支付、理财、保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等。俨然已是大象,然繁华强大的背后,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
的确,体量再大,也要合规为先。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如何从上市叫停阴影中走出,贵在强化金融科技的科技赋能属性。蚂蚁风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存款以及花呗借呗上,即要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风控能力、避免不正当竞争、合规有序又快速发展,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助力。
当然,从花呗借呗独立,互联网存款下架、支付宝专注支付功能、成立蚂蚁消金等等看,蚂蚁集团一直在向上述规范、透明方向持续改变。
梳理这一年多的刮骨之变,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基本做到了承诺。
更不可否认,蚂蚁集团做为金融科技领军者,多年行业深耕与技术沉淀,让其拥有先进的风控、品控体系、庞大的用户数据画像与综合创新能力,进而达到效率与风险的有效平衡。
想来,这也是仍有资本方坚定增资、市场仍对其抱有上市遐想的原因所在。
只是如上文所言,外有增资受阻、限期逼近,内有业务退场、产品下架,蚂蚁前行担子依然不轻、整改依然在路上。力变精变动作,需更快速、更高效、更彻底一些。
目下寒意、未来可期。
如何做到“三更”,或许解药就是马云4年前的一句话,“蚂蚁以后会是一家技术公司而非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