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诺和全过程一站式药学研发平台 | |
|
我有过一段失败经验,清楚靠个人的英雄主义是走不远的。阳光诺和建立了核心管理人团队,我并不会将他们简单视作下属或者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每个人都是负责人。
学历从来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学习能力是,判断力是,决断力也是。
科创板上市公司阳光诺和掌门人利虔正是这样一位年轻的企业家。
短短十余年时间,利虔创办的阳光诺和在高手如林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行业中迅速成长,并成功登陆科创板。除此之外,利虔还身兼数职,同时担任着百奥药业董事长、永安制药董事长以及赣州朗颐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执行事务合伙人。
日前,上海证券报专访了阳光诺和创始人、董事长利虔。
利虔嗜跑。从一人跑步,到领着一群人跑步,陪跑者是阳光诺和的核心管理人团队和近千名工作人员。“我有过一段失败经验,清楚靠个人的英雄主义是走不远的。阳光诺和是整个团队在奋斗。”
他们的脚下是一条荆棘满布的创业路:从一个“幼稚的决定”起步,经历“个人英雄主义”的试错,如今又在新的起跑线上狂奔,直至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那缕阳光。
因“幼稚的决定”而起步
相较于文凭本身,务实的利虔更看重时间成本、效率以及最后的成果。
公开资料中,利虔的学历一栏中写着“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肄业”。
这也是长久以来机构、投资者以及媒体反复问到的问题。
利虔并不回避。“我大三时开始进入当时一家头部CRO企业的实验室,做药物研发方面的兼职,后来工作需要到外地去做交接工艺,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会耽误学业。权衡之下,我选择了继续工作,放弃学业。”利虔认为,药物研发是一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既然完成学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这份工作,当时实习的企业又是国内行业的龙头公司,在和当时的公司领导交谈确认后,利虔选择提早迈出这一步。
利虔是了解自己的,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他决定的正确。比起“先在校园中一步步积累理论知识,毕业后再过渡到实践中去”来说,利虔从实践中、从与客户及行业专家的交流中获取理论对其而言更直接、更高效。相较于文凭本身,务实的利虔更看重时间成本、效率以及最后的成果。
回忆起来,利虔说这是一个“幼稚的决定”,但“更适合我”。
此后利虔的工作,始终围绕着药物研发开展,包括阳光诺和的整个创业团队,都是当年实验室中的科研伙伴。那段实验室的工作,成为利虔后期整个创业历程的基础,利虔的持续学习能力是其获取机遇、信任、合作的基础。
尽管我国CRO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医药需求持续增长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下,市场始终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内对创新药研发需求的加速释放,CRO行业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迎着机遇,24岁的利虔离开了当时的公司,开始了独自在CRO领域中的第一段摸索。“当时的公司,可以算是阳光诺和的前身,主要做原料药中间体研发。”利虔说,当时的自己,像个个体户般单打独斗。
工薪家庭出身的利虔,内心的这股子闯劲,只是源于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当时找了个家境优渥的女朋友,(我)需要努力赚钱。”怀着一股子个人英雄主义,利虔经历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试错”。也是这段历程,让他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
2009年,利虔找到了他的另外两名合伙人,创立了阳光诺和。他们的长处、短板互相结合,阳光诺和慢慢成长起来。
在“甜蜜的负担”下前行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研发设计细分领域的拓展,“搬家”成为利虔“甜蜜的负担”。
阳光诺和成立之初,利虔印象最深的就是公司总在搬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不到半年,我们就换到了一个有800平方米实验室的地方;又过了不到一年,我们换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直至现在,我们每年都要扩张实验室。”
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阳光诺和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团队的预期。从刚创业时不到10个人的团队,到一年后的40多人,到2017年的160人,再到如今超过800人的团队,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研发设计细分领域的拓展,“搬家”成为利虔“甜蜜的负担”。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担心自己“走得太快”,担心研发人员、项目数量跟不上预期,担心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但截至目前,公司不同的阶段都契合了行业的发展需求。
药物研发每个阶段都要有很多环节支撑,业务单一的CRO公司无法满足制药企业多方面的需求,难以提升客户忠诚度。
阳光诺和的创业团队在摸索中发现,医药研发外包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不仅能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也是构建自身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CRO企业的使命就是助力药企完成各个环节的研发工作,全流程一体化成为对CRO企业最新的要求。因此,在各细分领域内并购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也逐渐成为阳光诺和的业务逻辑与利虔的信心所在。
虽然成立仅13年,阳光诺和凭借“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生物分析”综合药物研发服务模式,迅速成长为一家“小而美”的CRO企业,并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
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关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研发立题、到开展临床试验设计,都应从患者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患者反馈的收集和量表的开发。有行业龙头企业预计短期内新药研发收入会有一定下降。
“政策的出台是为纠正国内创新药靶点扎堆,同质化低效竞争的现状。虽然短期对市场有阶段性的影响,但中长期来看,国家持续鼓励创新药发展。中国已经从仿制药走到了仿创结合,未来也一定会走到创新前沿,对行业的未来完全不用担心。”利虔的信心,在公司的业务发展上得到了良好印证。2021年,阳光诺和新签订单9.29亿元,同比增长达76.42%。其中,约3亿元的订单来自创新药相关服务合同,超6亿元的订单来自仿制药相关服务合同。
据介绍,随着公司新药PK/PD研究平台、药物创新研究平台、临床试验服务平台等扩建项目陆续投入使用,预计2022年创新药相关服务订单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随着公司在仿制药及特殊制剂上的持续深入布局,公司仿制药相关服务订单亦会保持稳定增长。
以“创业的姿态”去奔跑
公司上市以后他的心态依然没有改变:“没有什么不一样,阳光诺和需要不停地奔跑。”
利虔喜欢跑步,日常保持着每个月100公里的跑量。利虔为自己定下了要完成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的目标,但受疫情影响,目前只完成了其中两场。
“跑步是非常缓解压力的过程,坚持长跑除了锻炼耐力,对健康也很有帮助。”利虔告诉记者,他纽约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21分。
利虔还硬性规定了自己每周为家人做一顿晚饭,从采买到烹饪,都力争由自己完成。但如此浪漫的事情,利虔却说:“我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做菜和做实验一样,无非是加哪些物料进去,再选择适当的火候。”
坚持这样做的理由,除了对美食的热爱,还有对家庭的责任。责任是利虔心目中的企业家必不可少的特质之一——负责任,有担当,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合伙人负责,对员工和他们的家庭负责,当然也要对自己的家人负责。
利虔认为企业家必备的另一个精神,是保持创业的姿态。公司上市以后他的心态依然没有改变:“没有什么不一样,阳光诺和需要不停地奔跑。”
幸运的是,这条奔跑的道路,从不寂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高雪松博士不仅是利虔入行的领路人,在此后接近20年的工作经历中,也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博瑞医药的袁建栋博士对利虔来说,同样亦师亦友。甚至很多公司决策层面的事,利虔也会去请教一二。在他信心不足、踌躇不前、困难低迷的时候,也总能获得来自前辈们的建议和信心。
陪他一起跑的,还有阳光诺和的核心管理人团队和近千名工作人员。
“我有过一段失败经验,清楚靠个人的英雄主义是走不远的。阳光诺和建立了核心管理人团队,我并不会将他们简单视作下属或者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在他的工作伙伴眼中,利虔有大局观,有良好的判断力,乐于放权,甚至“洞悉人性”:他知人善用,并用合伙人制度为相关负责人设置“金手铐”,以里程碑似的业绩目标、充分的团队激励,让每一个责任人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以匹配他们的薪资或相应的股权、期权。
偶尔遇到重大的决策,利虔也会自己开车,到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躲起来”。等思路差不多成型的时候,再拿着提案来与团队、股东讨论。“一些奇思妙想往往会出现在我开车的时候。”这是利虔工作中的小怪癖,也渐渐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小钥匙”。
师友的陪伴与助力,团队的拼搏与协力,自己的思考与奔跑,成就了今天的利虔和今天的阳光诺和。初心不改,阳光诺和还在努力打造一个更“接地气”的、完成效率更高的服务团队,成为中国药物研究方面的专家,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那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