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界面新闻2023-05-10
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集成)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5.69元/股,今日开盘股价上涨10.72%至6.30元/股,盘中一度涨至6.96元/股,涨幅达22.32%。
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回落至6.30元/股,相比发行价涨幅达10.72%,总市值为426.38亿元。
根据招股书,中芯集成计划发行不超过16.92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且不低于10%,拟募集资金125亿元,主要是投向功率半导体和MEMS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二期晶圆制造项目等。
中芯集成成立于2018年3月,由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和盛洋电器共同出资设立,主要发展特色工艺半导体晶圆代工,产品涵盖超高压、车载、先进工业控制和消费类功率器件及模组,以及车载、工业、消费类传感器,应用领域覆盖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光伏储能、消费电子、5G通信、物联网、家用电器等行业。
成立至今,中芯集成经历多轮股权转让和增资。上市前,其前两大股东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分别持股22.7%和19.57%,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5%。本次发行后,越城基金、中芯控股的持股比例将分别降至17.02%和14.68%。
中芯集成在招股书称,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均无法控制股东大会的决议或对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也无法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的选任,因此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据招股书披露,越城基金成立于2018年2月,绍兴国资出资占比接近九成。该基金的普通合伙人为中芯科技。据工商信息,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发起的中芯聚源在中芯科技占比30%。中芯控股则是中芯国际的全资子公司。
中芯集成与中芯国际签署多项技术授权许可协议。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中芯集成还指出,依据协议,其从中芯国际处得到的技术授权许可长期有效。不过,若与中芯国际存在竞争的公司及其他组织在中芯集成上市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中芯国际有权终止协议。
目前,中芯集成晶圆代工业务涵盖MEMS(微机电系统)、功率器件(IGBT、MOSFET)产品,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MEMS晶圆代工厂。在市场需求下,中芯集成的产能扩张迅速,2020年至2022年,公司产能分别为39.29万片、89.80万片及139.00万片。
中芯集成营收增长较快,但尚未实现盈利。2020年至2022年,中芯集成营收分别为7.39亿元、20.24亿元和46.06亿元。同期,中芯集成归母净亏损分别为13.66亿元、12.36亿元和10.88亿元。
对于亏损,中芯集成解释称,公司成立时间尚短,由于所处的晶圆代工行业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额的固定资产及研发投入实现产品的商业化,故前期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高。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处于产能爬坡期,前期规模效应未完全显现,同时公司以产能释放为主要目标,产品结构尚未达到公司目标结构,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因此仍处于亏损状态。
中芯集成称,据公司测算,预计一期晶圆制造项目整体将在2023年10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二期晶圆制造项目将于2025年10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在不进行其他资本性投入增加生产线的前提下,预计2026年可实现盈利。
房地产收入目前在中芯集成总营收中占比较高。据招股书,其2022年度房地产销售收入为5.8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61%,预计2023-2024年房地产销售收入将分别为6.5亿元及1.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将分别为8%-9%及1%-2%。上述收入主要来自向员工出售配套用房。
作为目前国内少数可提供车规级芯片的晶圆代工企业之一,2022年第四季度,中芯集成晶圆代工业务中来自于汽车领域的收入占比已接近40%。在招股书中,中芯集成称,公司目前对汽车和工业应用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并加大应用推广,若未来两个领域推广达到预期,则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2020年至2022年,消费电子领域收入占晶圆代工收入比例分别为89.45%、71.75%及46.64%,整体则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