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华熙生物(688363)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深度对话华熙生物:如何走通合成生物的商业化之路?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3-03  华熙生物内幕信息

来源 :财联社2023-03-03

  用细胞工厂生产万物,是合成生物的未来。

  所谓合成生物,就是通过技术把生命体的基因信息进行读取、记录,分析每一个基因信息的作用,并根据人类的需要改写、创造、改变基因的序列,使其为细胞工厂服务。

  被誉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合成生物虽然看似很遥远,却已经在不断创新中逐渐走入社会生产。中信证券所指出,合成生物学技术正快速向实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合成生物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在2020年开始显著增加,并在2021年达到了历史高点。截至目前,有近200家合成生物学领域项目在一级市场完成融资,流入合成生物学大赛道的资金达到百亿级规模。

  那么,合成生物究竟拥有着怎样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道路中,创新技术如何一步步落地商业化,为人类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本期财连线专访华熙生物品牌与传播战略中心总经理朱思楠。在其看来,未来60%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制造生产,这项技术将成为人类认识生命的新钥匙。

  1

  合成生物的三大要素“读、写、改”

  用细胞工厂生产万物

  财联社连线:2021年起,市场对合成生物的关注热度不断提升,作为国内较早宣布主力布局合成生物的公司,华熙生物如何理解合成生物学?

  朱思楠:合成生物学是在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融会工程科学原理,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和工程学的知识和技术,对生命系统进行重新编程改造或从头设计合成,创建新的生命体系,被喻为生命科学的第三次革命、认识生命的新钥匙和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是新一代生物技术的基石。

  我们认为,合成生物的三大要素就是“读、写、改”,通过技术把生命体的基因信息进行读取、记录,分析每一个基因信息的作用,并根据人类的需要改写、创造、改变基因的序列,使其为细胞工厂服务。

  财联社连线:为什么合成生物会在这两年火起来?背后原因有哪些?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技术突破对未来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朱思楠:合成生物的火热一是基于其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生态环境的友好,能够实现绿色制造,以更加高效、低碳、环保的方式去获得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材料。二是基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合成生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医用等各个领域,未来60%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制造生产,具备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合成生物技术的未来是“用细胞工厂生产万物”,这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备长远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其将改变传统的制造业,从工业时代到生物科技时代,通过细胞工厂,我们能够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合成生物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生物材料、绿色产品,改变我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解决疾病、粮食、能源等问题;此外,合成生物技术对于绿色制造、双碳目标的底层作用,能够实现帮助我们重塑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财联社连线:在外界眼中,华熙生物是一家自带“生物科技”“功能性护肤”“消费”等标签的玻尿酸龙头企业,已经在赛道领域里占据领先位置,为什么还要发力布局合成生物?

  朱思楠:华熙生物在微生物发酵技术方面拥有20多年的经验,而合成生物技术能够进一步赋能微生物发酵技术,通过细胞工厂生产生物活性物,符合公司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路径。

  “合成生物”是生物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人类面向未来不确定性的颠覆性技术。作为行业龙头,只有掌握合成生物技术才能掌握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关键。

  合成生物具备巨大的市场前景,能够为华熙生物带来更大增长和广阔的发展。

  2

  从0-1,1-100,100-1000的规模化

  合成生物的商业化之路

  财联社连线: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曾表示,对产业界而言,能否量产决定生死。很多合成生物企业都是因为生产瓶颈而失败,如何看待合成生物领域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发展难题?合成生物企业完成商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朱思楠: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是我国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仅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至关重要。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不单需要从0到1,更需要从1到10,从10到100,通过规模化、商业化,实现量产,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才能用得上,用得起。

  合成生物企业要想实现商业化,一方面要具备产业转化能力,能够开展中试,实现生产放大、规模化量产。另一方面要具备市场转化能力,将合成生物技术真正转化成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且具备品牌思维,实现市场化,创造经济价值。

  财联社连线:产学研发展模式是当前科研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华熙生物在这方面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目前华熙生物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进展如何?

  朱思楠:华熙生物凭借二十余年的研发和产业转化经验,积极探索打通产学研,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已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等20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创新中心,并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积极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在打通产学研的过程中,科研院校负责从0到1的物质发现,而华熙生物基于自身在产业转化和市场转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承接科研成果,负责“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和“从100到10000”的市场转化。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科研院所在前端的基础研究部分非常厉害,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是在后端的中试转化、产业转化方面比较欠缺。而华熙生物的优势和强项就在于我们打通了产学研,把科研的产业链、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仅能够自己做前端的基础研究,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验证,再结合我们的市场转化能力,真正把产品推向市场。很多科研院所愿意和华熙生物合作,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财联社连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合成生物相关产业链发展都在不断完善起来,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产业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朱思楠:从合成生物产业链上看,目前主要参与企业大多聚焦在上、中、下游的某一个或两个业务板块。而华熙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平台型企业,我们是目前国内“唯一”集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和产业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

  在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上,华熙生物具备领先的底盘细胞设计能力。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酵母菌、谷氨酸棒杆菌、大肠杆菌等生产各类生物活性物的丰富的底盘库,并且已建设完成高通量自动化、微流控等筛选平台、AI蛋白质预测平台、发酵优化筛选平台等,这将加快底盘细胞及产品的快速迭代能力,6-12个月即可实现从设计DNA到形成产品。

  在产业化能力方面,华熙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各种物质的产业转化。并且华熙生物在微生物发酵技术上已经具备20多年丰富经验,特别是在微生物发酵的规模化量产、提纯、生产成品等环节具备较强的优势,这将有助于解决合成生物规模化量产不稳定等重要难题。

  在市场转化方面,华熙生物拥有从原料到医疗终端、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业务及相关运营经验,并在市场渠道、消费者洞察、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建立了扎实的业务逻辑,这将能够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提供发展支撑。

  财联社连线:合成生物技术如何在化妆品领域实现应用的?相比于其他化妆品产品有哪些优势?华熙生物有哪些合成生物相关产品推出?

  朱思楠:合成生物技术是化妆品原料创新的源泉,通过细胞工厂,我们能够生产化妆品中所需的各种原料,如化妆品中常用的透明质酸、胶原蛋白、麦角硫因等原料都可以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获得和生产。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原料。相较于传统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等方式获得的原料,合成生物技术获得原料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生产过程更加低碳、环保。比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公司透明质酸的产量有了非常高的提升,从16-17g/L的发酵产率,到现在实验室发酵产率达到73g/L。我们之前使用发酵的方式生产麦角硫因,发酵水平非常低,现在使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从毫克级到了克级,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去年华熙生物已经发布了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今年2月推出了麦角硫因新品,都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原料物质。

  财联社连线:如今华熙生物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但在大众认知中,华熙生物总是与玻尿酸有着强绑定,未来华熙生物准备如何进行品牌传播?当前,华熙生物的品牌传播策略是怎样的?

  朱思楠: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公司,以合成生物科技为驱动。我们希望能够将这样的品牌形象传递给公众,而不仅仅是一家做玻尿酸的企业。

  目前华熙生物采用的是“多元化的多品牌”策略,母品牌“华熙生物”,承载生物科技的品牌形象,传递企业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副线品牌“华熙生物研究院”及旗下原料品牌、技术品牌,强化品牌科技势能;旗下医疗终端、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等终端子品牌,直面消费者,针对精准受众,实现品牌共振、情感共鸣;公益品牌“云中公益”“华熙健康行”诠释公益理念,承载企业社会责任。各个品牌层级相互作用、赋能反哺,形成品牌协同效应。

  3

  未来5年,将是合成生物发展的关键期

  财联社连线: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您如何看待这个广阔的市场?华熙生物聚焦的是哪个领域和市场?

  朱思楠:我们看好合成生物的广阔市场,对于合成生物的未来十分重视和期待。依托合成生物科技,华熙生物主要聚焦在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等有助于生命健康的生物活性物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财联社连线:《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到合成生物学技术,这项技术也被认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融合了诸多跨学科领域,包括工程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属于典型的技术融合领域,作为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驱动的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的战略布局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朱思楠:华熙生物以合成生物为重点战略,打造集“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公司”,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多种生物活性物上逐步实现产业转化。

  华熙生物2018 年开始提前布局合成生物赛道。公司已经搭建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平台。2021年“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的认定。2022年,公司“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已落户北京大兴并投入使用。合成生物学研发团队已组建完成,技术平台已搭建完成。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高纯度麦角硫因、5-ALA、维生素C葡萄糖苷、红景天苷等物质已完成发酵工艺验证;多聚寡核苷酸、NMN和人乳寡糖均已实现突破性进展,处于国际领先研发水平;依托寡糖体外酶催化合成技术,建成了全球分子量覆盖最广的人体三大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寡糖库。并与20多家科研院所展开了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研发共创与合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积极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此外,华熙生物还自主建设了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旨在推动合成生物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对于合成生物的认知,助力《“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地。

  财联社连线:展望未来,最近1-3年的维度内,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我们有哪些可以期待的地方?

  朱思楠:最近5年的时间将是合成生物发展的关键期,底层的研发和技术将会涌现更多突破和成果;同时,这几年也将是合成生物技术开始逐渐实现产业化落地的过程,我们可以期待将会有合成生物技术的成果及产品陆续走进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财联社连线: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把合成生物技术放到很高的战略地位。结合华熙生物当前的实践应用来看,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更进一步?

  朱思楠:一是底层技术的夯实,要不断的进行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这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二是不能忽视中试和产业转化、市场转化,加快从科研成果到终端产品的转化过程,才能真正让合成生物技术创造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三是要通过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绿色制造,发挥合成生物的绿色效能,助力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

  财联社连线:华熙生物在北京建设了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占地1000平方米的场馆里面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为什么华熙生物要费这么大力气进行合成生物学的知识科普?

  朱思楠:合成生物学近年热度高涨,并开始逐步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但公众却对于这一学科知之甚少。只有从社会层面普及合成生物学常识,提升这一学科广泛的社会认知,才能更好地助力《“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地,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健康发展。

  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公司,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以合成生物科技为驱动,通过细胞工厂去生产生物活性物。基于公司的属性,以及作为行业龙头的身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众传递合成生物的科学知识。

  科普展馆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能够帮助公众形象生动地了解合成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常识,我们希望通过合成生物科学馆,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认识合成生物、走进合成生物,助力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进而助力绿色制造及双碳目标。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