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科创板市场已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华熙生物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生物科技行业来看,未来的战略方向一定是合成生物,华熙生物早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战略布局。公司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是根本,合成生物是底层支撑。
多年来持续专注研发
证券时报记者:近3年前,华熙生物被誉为“玻尿酸第一股”在科创板上市。如今,公司的定位和战略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华熙生物: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下,公司已步入发展的第三个“十年”,致力于打造成为生物材料的全产业链平台型企业。
从公司所处的生物科技行业来看,未来的战略方向一定是合成生物,华熙生物早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战略布局。公司对自己的战略定位,是“三链协同”,即在产业链上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在供应链上成为控制中间环节的关键纽带,在价值链上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枢纽。
公司已经将合成生物作为重要的底层研发平台和核心发展战略,这也将是公司未来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硬核科技”是科创板的主要属性。科创板上市以来,华熙生物在研发方面进行了哪些投入和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华熙生物:多年来,华熙生物一直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基础,实现物质发现的从0到1。
目前,公司已建成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微生物发酵平台、应用机理研发平台三大基础研究平台;“应用基础研究”是承接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主要作用是完成物质发展的1到10、10到100,目前公司已建成中试转化平台、交联技术平台、配方工艺研发平台三大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科创板上市以来,华熙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已经达到2.84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43%。2021年研发项目数量达239个,较同期增长94.31%。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加194人,达到571人,增幅51.46%。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申请专利525 项(含发明专利 422 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166 项(含中国发明专利85项,国外发明专利4项)。
近年来,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公司建设的“山东省生物活性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山东省科技厅认定;“合成生物技术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已落户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并投入使用;合成生物学研发团队已初步组建完成,技术平台也已搭建完成。已经通过合成生物平台完成胶原蛋白、5-ALA、NMN、人乳寡糖、硫酸软骨素、肝素等物质的产业转化。
此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华熙生物积极打通产学研,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公司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入战略合作,共建创新中心,实现科研成果到市场的快速落地转化。
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似乎渐趋明朗。请介绍一下在疫情肆虐之下,公司为抗击疫情做了哪些工作或贡献?
华熙生物:在海外业务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困难,尽力提高采购、生产、发货效率。
例如,以工业4.0为抓手,实现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在疫情期间,保障供应链运营效率。同时,提升公司货品储备安全周期,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面对疫情影响,公司还通过保障生产、积极自救,克服各种困难,给予员工物质补给+心理辅导,提振员工信心。
在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及发展的同时,华熙生物还积极承担企业责任,针对疫情开展捐赠。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华熙生物持续奔走疫情一线,先后共12批次向湖北、山东、北京等地的2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医疗机构、交通场站、公共场所及学校等单位无偿捐赠,累计捐赠物资逾1000万元。此后,公司组织“润容颜·致逆行”大型公益活动,以此回馈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
证券时报记者:“双碳”战略目标下,公司采用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华熙生物:华熙生物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全面引入了绿色工厂的设计和管理理念,设立了绿色工厂管理机构。绿色工厂从生产自动化、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方面着手,完成了绿色工厂标准体系建设,有效减少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为有效控制公司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华熙生物2021年累计环保投入约750万元。基于在绿色制造领域的表率作用,华熙生物于2019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旗下子公司也多次获评国家或省市级“绿色工厂”。
作为生物科技公司,华熙生物还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是根本,合成生物是底层支撑。合成生物能够改变传统“植物提取、动物提取、化学合成”等物质获得方式,用自然界能够多次获得的秸秆、木薯、海藻等生物质原料,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如多糖类、氨基酸、蛋白类等,降低成本及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一般而言,用合成生物细胞工厂生产,相较于植物提取法、动物提取法及化学提取法等,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约35%-65%以上,成本降低约50%-95%以上。同时,合成生物技术通过改造和优化现有自然生物体系,突破资源的利用率限制,解决传统发酵过程释放CO2及其导致的产品转化率低问题,推动生物产业技术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树立低碳环保、绿色制造新生产模式,打造国家大健康绿色生物制造策源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积极开展赈灾捐助等公益举措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近3年间公司在社会责任或ESG方面的动作和成果。
华熙生物:企业层面上,华熙生物做好企业自身经营发展,为国家及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创造就业岗位和上下游协同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2021年华熙生物实现营收49.48亿元,同期增加87.93%,实际缴纳税收6.11亿元,为国家及社会创造较高经济效益。华熙生物目前在济南、天津、上海、安徽、海南、广州、杭州等多地分别建立了厂区及研发中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上下游协同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并通过长效人才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市场层面,依托科技力打造产品力,华熙生物为消费者不断提供优质的生命健康消费品,满足市场需求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业链层面上,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华熙生物通过“华熙生物研究院”等不断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带领合作伙伴及相关利益方共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此外,华熙生物通过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绿色制造,践行低碳经营、节能环保。公司在建设中全面引入绿色工厂的设计和管理理念,并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实现“绿色制造”,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在公益慈善方面,华熙生物积极开展赈灾捐助、乡村振兴、扶贫脱困、绿色环保等公益举措。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期间,华熙生物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上海捐赠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用于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和基本民生。2021年7月火速驰援河南特大暴雨灾区,捐赠现金及物资用于河南防汛抗洪救灾以及灾后恢复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华熙生物持续奔走疫情一线,先后共12批次向湖北、山东、北京等地的2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医疗机构、交通场站、公共场所及学校等单位无偿捐赠,累计捐赠物资逾1,000万元。
此后,公司组织“润容颜·致逆行”大型公益活动,以此回馈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自2013年开始,华熙生物启动“华熙·健康行”公益活动,已为数百名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并逐步惠及骨科、皮肤科等更多生命健康领域。2011年,在董事长赵燕的发起下,“华熙云中”公益项目成立,旨在关注和挖掘保护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艺术展、互动体验、歌舞、美食等表现形式,传承、推广这些文化瑰宝。12年间,“华熙云中”先后走进了35个民族,超过50个城市,行程逾12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