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三一重能(688349)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65亿!三一重能落子东北

http://www.chaguwang.cn  2023-11-14  三一重能内幕信息

来源 :上海证券报2023-11-14

  东北全面振兴规划重磅出炉不久,就有上市公司拟斥巨资入东北投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11月14日晚间,三一重能发布《关于对外投资暨开展新业务的公告》,公司拟投资65亿元,用于建设三一吉林长岭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该项目预计在松原市长岭县投资建设风光氢储氨一体化产业,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电站、输电线路、制氢制醇工厂及储运、储能设施等。

  

  三一重能风光储领域再落一子

  三一重能此次布局,是公司在风光储等新能源领域的有力“加码”。

  根据此次公告,三一重能拟与松原市长岭县人民政府签署《风光氢储氨数字化示范项目投资协议书》,由三一重能或其关联公司在松原市长岭县投资建设风光氢储氨一体化产业,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电站、输电线路、制氢制醇工厂及储运、储能设施等。其中,三一重能负责实施风电、化工项目,关联公司负责实施光伏项目。项目预计投资65亿元,在开工后18个月(不含冬歇期)完成项目建设。

  公司介绍称,利用新能源风光互补耦合发电制氢,可提高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解决“弃风弃光”的消纳问题。建立可再生能源-氢醇体系,能降低化工和能源板块的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

  事实上,作为中国前五、全球前十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在风电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三一重能一直勇当“排头兵”。在近期举办的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公司还重磅发布了全球陆上最大的15MW风电机组,以及13/16MW海上风电机组,在大兆瓦机组发展道路上保持领先优势。

  

  三一重能此次举措,也是东北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重要一步。此前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而松原市作为吉林省能源大市,是全国唯一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城市,也是全国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区域。对于此次落子松原市长岭县,公司表示,该项目建设将为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力支撑,对区域生态振兴、转型崛起,具有极远的战略意义。

  院士近日力荐“风光氢储氨”产业前景

  三一重能此次大手笔投资,还有一个重要看点,就是“风光氢储氨”。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有两位院士都曾重点推荐“风光氢储氨”一类新能源一体化产业。

  据查,其商业模式是,使用风电、光伏等绿色发电就地制备绿色氢气,再将氢气转化为绿色甲醇、氨等化学品。甲醇、氨等不仅可以直接进入工业链条,也可以作为氢能的存储载体,到使用时再反向转化为氢气。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首届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就在主论坛演讲中,重点分析了“风光氢储氨”的设计原因和意义。吴明红认为,化学储能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点,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介绍化学储能产业链条记者王玉晴拍摄

  吴明红表示,目前最清洁的能源是氢能源,预计碳中和情况下,中国每年需消费氢气8100万吨。

  但氢能之所以长期“叫好不叫座”,主要是因为氢气过于活泼,所以存储、运输难度极大。目前,急需结合中国能源及产业结构特点,发展安全、高效的氢储运方法。

  而最有效、安全、且低成本的存储方式,就是化学储能,即把氢转化为甲烷、甲醇、氨等化学品。

  吴明红以液氨储氢举例。液氨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每升约13.6兆焦),1升液氨的能量相当于4.5升高压液氢或1200升常压氢的能量。同时,氨只有氮、氢元素,是一种无碳储能方式。此外,特别关键的一点是液氨的储、运成本非常低,运输成本仅为氢运输的几十分之一,并且火灾危险性极低。

  在应用前景上,吴明红认为,在可再生能源成为国际能源贸易主体的未来,中国将成为可再生能源输出大国,绿氨作为氢能载体,有望成为能源出口的主要路径。

  我国西部风光电力依托新增电网输送成本远高于管道输送,加强我国氢氨管网建设,通过长输管道输送氨,有助于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各行业深度脱碳。

  此外,绿氨的能源属性、无碳燃料属性,使其在船舶和航空运输、氨燃料电池与动力系统方面可形成新的技术集群、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而就在世界储能大会前的不到一个月,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就在另一场储能论坛上,重点推荐了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甲醇技术。其认为,这是一条现实的碳中和路径。

  “电动车其实在爱迪生时代已经诞生,也有充电站,但人类为什么选择了石油?”刘科分析,人类拥抱石油,是因为液体化学品的能量密度远比电池更高,且可以通过管道运输,便宜、方便,可以长久储存。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认为液体为最佳能源载体记者王玉晴拍摄

  而甲烷、氨等化学品,就“继承”了石油的这些优点。同时,通过源头绿色发电制备的化学品,又避免了石油高碳的缺点。

  刘科认为,电池技术进步至关重要,但新的能源体系不能完全依赖电池。无论从科学性还是经济性来讲,以绿色甲醇为代表的低碳液体燃料值得作为能源系统的主流选择。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