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内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的一位诺奖得主朋友曾经谈到中国经济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经历长时间的繁荣后没人经历过衰退。没人经历过衰退就意味着,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没人知道应该怎样应对。而从哲学上说,危险是一定会来的。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亦是如此。
在创新药经历了狂飙突进的六七年后,悬在biotech众生头上最大的风险也是那个问题:他们没有经历过低谷。于是才有了当风向真正开始转变之时,一系列biotech公司股价踩踏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受了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但实际上外因永远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还在于许多药企尚未修炼好内功,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但泥沙俱下必有错杀。当有一些人还在疲于寻找出路,另一些人陷在泥潭进退维谷的时候,有那么一批人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朝着新的方向前进。近日三生国健发布了2021年业绩,营收9.29亿元,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1805.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作为昔日中国抗体领域独一无二的存在,三生国健在经历了从独领风骚,到满世界同质化研发,再到找到差异化竞争之路的一次完整周期后,俨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和老虎真正较量过。只有真正较量后伤过,痛过,但仍然活下来,才能变得更强,才能不怕虎,最终成为虎。做投资并不怕陪伴公司度过周期,怕的是不知道何时见底,看不见那个估值“锚”,而在这方面,三生国健与大部分创新公司相比已然有了本质的不同。
全周期商业化能力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创新药领域的投资很明显地从关注管线,向关注商业化前景转变。Me-too已经不被看好,而me-better乃至best-in-class、first-in-class在商业化之路上也未必能一帆风顺。就像曾被寄予厚望的PD-L1/TGFβ双抗M7824,靶点与作用机制都是first-in-class,但因为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或是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抗肿瘤活性,或是不足以击败K药,从而不得不终止多项临床开发。
因此,如果以为有first-in-class的药就等于能做好商业化,那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在如今的biotech市场上,每家都号称正在做fic、bic,但能实实在在做好商业化的公司缺屈指可数,而商业化正是biotech与biopharma之间最重要的分水岭。无论是在前面领跑的百济、信达、君实还是后面已经紧追上来的复宏汉霖、荣昌生物,无一不是在商业化取得突破后才进化成为biopharma。
真正的商业化突破绝非搭建起一支人数足够多的销售队伍,组一个架构完整的市场部,做几场覆盖各大医院专家的学术活动就可以了事的。当下这个时期,人员流动速度达到历史之最,甚至高管也来去频繁,如果仅仅依靠人,就无法解释为何MNC入华几十年来向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之后依然保持了商业化旺盛的生命力。
有人说,MNC商业化的成功在于其历史传承的底蕴。把这个“底蕴”再拆得细一些,那就是其多年来反复沿用和更新的,一个由制度、品牌、工具、数据和人才一起交织起来的系统,是市场、研发、生产、临床、准入协同配合的产物。要形成这样一份“底蕴”,无法指望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
三生国健是国内为数不多有这个“底蕴”的biotech公司。17年前,三生国健上市了中国第一款TNF-α抑制剂益赛普。作为市场上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生物制剂,益赛普最高光时曾占据了国内TNF-α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直到2020年,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和其他依那西普类似药联手大幅降价,益赛普选择主动降价50%来“拼刺刀”,这也是2020年三生国健一度亏损的主要原因。
然而益赛普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相反在降价后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韧劲,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89.81%,销售收入达到7.89亿元,同比增长28.18%。以价换量成功的背后,一是确凿看得见的疗效,另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益赛普长期在医患群体中积累的品牌效应,以及深耕风湿领域对临床需求的敏锐洞察。
一款创新药卖了17年,依然处于竞争第一方阵,甚至还能触底反弹,说明三生国健在商业化的“长尾效应”上有独特的心得。另一方面三生国健在刚上市的创新药商业化运作上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赛普汀作为一款创新的抗HER2单抗2021年销售额增长超356.03%,并在短时间里就集齐了医保、指南、循证三个商业化最重要的“法宝”。未来随着曲妥珠集采预期一旦落地,赛普汀差异化的通用名还能一定程度对集采“免疫”,留有充分的时间把市场做深做透。
敢于战略聚焦
聚焦战略是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三大战略理论之一。但不是每个公司都有战略聚焦的勇气,尤其是对处在biotech阶段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面对融资和估值的压力,近几年市场上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管线图都被尽可能地撑得越大越好,布局的领域越多越好,肿瘤更是必备。
结果就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重复的靶点和类似的临床试验,如果没有百济的融资能力或是恒瑞那样深厚的家底,堆积出来的研发管线昨天是融资的利器,明天就有可能成为掘墓的利铲。但谁也不敢在这时候第一个掉头,骑虎难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来找不到更好的方向,二来害怕估值进一步受损,哪怕已经一跌再跌。
企业的资源永远有限,特别是当发展还弱小的时候,更是忌讳摊子铺得太大。但在现在的行业里,战略聚焦有两个必备的先决条件:一是有清晰和明确的资源禀赋,在所聚焦的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聚焦后有明确提升成功概率的预期;二是有足够的腾挪空间,现金流、品牌、研产销体系都能满足转型所需要的先决条件,支持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平稳过渡不至失速。
而这两条三生国健恰好都满足。此次年报,三生国健在战略中写到将聚焦自免领域,各平台发力,多维度贡献增长。
三生国健在自免领域是有先发优势的,其首款产品,也是目前的主力产品益赛普就是一款自免药物,长期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在同类药物中实属少见;其次,公司目前研发管线中也有几款颇具竞争力的重磅自免药物,靶向IL17A、IL4R、IL5、IL1β等靶点,治疗银屑病、哮喘、特应性皮炎、痛风等大适应症,对标竞品包括可善挺、达必妥、Nucala等,年销售金额已经高达10-60亿美金;第三,商业化前景良好,国内药企目前没有相关的已上市药物。国健的部分临床进度根据年报披露在国内可以排进前三,业绩会上,公司表示,重磅产品未来有希望以一年一个NDA的速度陆续上市,从而打造一个自免创新药的矩阵。
最重要的是,扭亏为盈的三生国健已经证明可以不需要依赖融资而生存,成熟的自我造血能力既是抵御风险的基石,也为进一步的研发投入提供源泉,2021年三生国健的研发费用较去年增长了33.8%,达到了4.55亿。去年,国健还将晟国医药作为独立的CDMO品牌推向市场,年初PD1产品又以数亿美金的价格license-out给了一家美国公司,未来相信这些相关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可以进一步增厚其聚焦所需要的缓冲。
公司目前在战略聚焦的框架下规划了四大平台:研发平台继续加深自免领域布局;生产平台充分发挥现有规模和成本优势,多种类型灵活建设未来产能;营销平台加强市场覆盖和基层市场布局;对外合作平台负责引进先进技术并寻找投资、并购、整合的机会。
任何公司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基因”,哪怕是MNC也都各自有特定的擅长领域,比如GSK的感染,默沙东的疫苗,礼来的糖尿病。遵循自己的资源禀赋是事半功倍的前提,如果能做深做透一个专门的领域,一米宽的地方能做成一万米深,所获得的回报只会比什么都要来得更为可观。三生国健此次选择自免作为战略聚焦的大方向,是把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次理性选择。
日益凸显的产能优势
三生国健在中国的生物制药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20年前刚创立的时候,国内的生物制药水平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它第一个提出来要做抗体药物,在当时的先进程度堪比今天做基因治疗。其后来所掌握的成熟的抗体研发和生产工艺,搭建的大型商业化成熟产能,让其成为行业中最受人瞩目的明星。
而在三生国健历史上众多的“第一”中有一项就是其业内领先的产能。40000升的抗体产能是什么概念呢?仅算市场上已投产并通过GMP认证的成熟产能,除去CRO公司,三生国健至今依然是业内第一,而这一优势已经保持了近十年时间。十年里,三生国健在产能这一硬实力不断扩张的同时也不断累积软实力,从生产过程中收获的know-how、成熟的流程和体系,到工艺开发、QA、QC的专业人才梯队等可谓是软硬兼修,这两年市面上的新建基地在招聘时第一个让猎头找的多是国健的生产人才。
从2020年开始,业内多家创新药公司掀起了产能扩张大潮,背后是大量创新药商业化的临近,同时集采的全面铺开又在这一趋势上加了一把火。集采不仅比谁胆子大,降价狠,更重要的是在降价拿到市场份额后有足够的产量填补突然膨胀起来的销量空间。三生国健领先的产能优势就是其不惧集采的底气。在21年的业绩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近期益赛普成为入围广东联盟集采,虽有所降价,但随着销量的提升,公司的产能和成本优势就逐渐体现出来了,利润空间还是十分充足的。
除了产能的硬件优势和人员以及管理的软件优势,三生国健在成本和质量上的优势也很显著。一是固定资产折旧已经很多年,不会有其他公司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后对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二是随着产量的扩大,边际生产成本逐渐减少,三是三生国健有自研的亲和填料,降低了一大块耗材成本,且设备高度自动化,有助于控制人员成本。其多年来稳定的产品质量,在业内也是有口皆碑。
因为国内大环境内卷严重,创新+国际化几乎已经成了每家创新药企的共同选择,但国际化之路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走通的。特别是对一些大品种而言,此前的中国创新药出海尝试已经说明了,创新药出海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更不是一条可以用来规避国内内卷的捷径。biotech公司还是应当实事求是把国内市场放在第一位,先在国内站稳脚跟,再谋求海外的发展。
而要在国内市场上拼杀,产能就是底气,也是短时间内难以追赶的护城河。
如果说几年前的生物医药投资比的是想象力,那么经历过去年下半年的估值回调后,生物医药投资已经进入一个寻找确定性的新时代。惊喜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安全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组成历史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无论新的泡沫多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投资终还将回到商业的底层逻辑——基本面和长期的发展趋势。
过尽千帆,碧水悠悠。成立至今20年整的三生国健就像从周期中翩然走出的弱冠少年,翻越群山,前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