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荣昌生物发布关于修订定增预案的公告,将募资额度由25.50亿元降至19.53亿元,募资仍用于公司新药研发项目。
自2022年3月登陆科创板以来,荣昌生物一度陷入资金紧张局面,距离登陆科创板时48元/股的发行价,股价几近腰斩。
下调定增额度
此次定增可以回溯到今年3月,荣昌生物抛出定增方案,拟募资总额不超过25.5亿元,发行数量上限不超过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日公司已发行A股股份总数的20%,即约7093.64万股A股股份,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公司新药研发项目,包括RC18、RC48等多个产品的临床研究。最新发布的公告中,荣昌生物调低了募资总额,拟募资总额不超过19.93亿元,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13%,即不超过7076.317万股。
若本次发行股票数量达发行上限,发行完成后(仅考虑本次发行导致的公司股份数量变化),王威东等股东通过烟台荣达等多家企业仍合计控制荣昌生物约2.18亿股股份,占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 35.48%,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荣昌生物主要从事创新型生物药的研发,致力于发现、开发与商业化创新、有特色的同类首创(first-in-class)与同类最佳(best-in-class)生物药物,为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疾病、眼科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提供临床解决方案。至于本次发行的目的,荣昌生物坦言,本募投项目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在研药物产品管线,快速推进公司产品的境内外临床试验,为加快在研产品上市注册进程奠定基础,同时能够缓解公司研发及经营资金的紧张局面,有利于公司核心发展战略的实现。
不过,荣昌生物在披露最新定增方案的同时,并未明确公司下调拟募资额度的原因,对此,新京报记者向荣昌生物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未获对方回应。
研发持续“烧钱”
成立于2008年的荣昌生物,于2020年、2022年先后登陆港股、科创板,两次IPO的募资金额约为63亿元。其中,2020年11月登陆港股之时,荣昌生物最终超额配售,共募资约5.9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创下当年全球生物医药IPO募资最高纪录,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近35%。不过,四年多的时间里,荣昌生物还是数度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
荣昌生物在2023年年报中曾明确表示,公司运营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若未来运营资金不足以覆盖所需开支,将会对公司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若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或筹措到足够资金以维持营运支出,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研发项目,影响在研药品的商业化进度,从而对公司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2023年,荣昌生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15.03亿元,主要原因在于研发、销售费用等各项支出增加。
今年年初,荣昌生物就被传资金紧缺,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及潜在的来自供货商的诉讼风险等。此消息直接引起公司股价大跌,尽管荣昌生物随后否认资金紧张,但从1月16日到2月5日,公司股价区间累计跌幅达52.78%。
基于此,在前述增发预案披露之时,业界也揣测荣昌生物此举是否为缓解资金紧张,彼时,荣昌生物在回应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正常,剩余在手授信超过40亿元。
本月初,荣昌生物股价再度波动。7月8日-7月10日,公司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下跌35.3%,港股股价区间累计降幅亦达36.85%,相较上市之初,公司股价几近腰斩。起因在于,有媒体报道荣昌生物此次股价动荡,与旗下药物海外授权进展有关,这也引发了外界对荣昌生物现金流的担忧。荣昌生物在随后的公告中专门提及,在现金流方面,账上有一定的现金储备,商业化也带来了一定规模的现金流,且公司拥有充足的银行授信,此外,潜在的国际合作也可能带来一定规模的现金流,还包括资本市场融资。
药物研发“烧钱”,这是不争的事实和道理。截至2023年年底,荣昌生物已开发2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10余款候选生物产品处于商业化、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准备阶段,均为靶向生物创新药。此外,荣昌生物对已上市的两款产品展开了多个适应症的研发,公司各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处于关键试验阶段,研发费用大幅增加。2021年—2023年,荣昌生物研发费用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同期公司营收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不难看出,仅研发一项,就超出了公司同时期营收规模。
销售费用高企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研发,高企的销售费用,也让荣昌生物负担不轻。
荣昌生物手握两款重磅产品。其中,2021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维迪西妥单抗是国内首款ADC(抗体偶联)药物,也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国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另一款商业化产品——全球首款双靶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新药泰它西普,也在2021年获批。2021年8月,国际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西雅图基因以26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从高个位数到百分之十五以上的梯度销售提成获得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亚太区除外)独家许可协议,这一交易额还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最高纪录。
上市之后,便开始考验企业商业化能力。荣昌生物为上述两款药物分别成立了商业化团队,即750人的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和近600人的肿瘤科商业化团队。截至2023年年底,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完成超过8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肿瘤商业化团队完成了超过65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荣昌生物称,两个核心产品被纳入医保目录后的可及性大幅提高,公司主要通过进一步面向医生的营销战略推广产品,进一步与相关治疗领域内的主要意见领袖及医生直接互动交流,做好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及推广工作。
2021年-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4.24亿元、7.68亿元、10.76亿元,对应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63亿元、4.41亿元、7.75亿元,尤其是2023年,营销费用占据了公司营收的七成多。
定增也成为荣昌生物“找钱”的途径之一。只是,下调后的定增额度能否跟上荣昌生物“烧钱”的速度,以及是否会影响公司在研项目推进?记者在向荣昌生物发去的采访提纲中亦就此提问,不过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