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荣昌生物(688331)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近两年亏损近25亿后抛出25.5亿定增,荣昌生物钱都花哪去了?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4-29  荣昌生物内幕信息

来源 :山东财经头条2024-04-29

  今年1月,荣昌生物(688331.SH,9995.HK)被传资金告急,港股、A股股价因此分别大跌超20%和15%。公司紧急澄清,相关传闻与事实不符且极具误导性。

  日前,荣昌生物发布了一份定增公告,将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最高7076.32万股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5亿元,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涉及的在研创新药物包括RC18、RC48、RC28、RC88、RC148及RC198等。

  针对此次定增,荣昌生物表示,“有助于加快公司研发管线项目的临床、临床前研究并推动相关产品在国内外的上市进程,缓解公司研发及经营资金的紧张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资料图)

  近4年累计亏损超29亿元

  3月28日,国内ADC龙头企业荣昌生物发布2023年财报,公司实现营收10.83亿元,同比增长40.26%;净亏损15.11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对于业绩的下滑,荣昌生物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本年各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费用大幅度增加,另商业化销售投入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等增加。

  据悉,2020年11月,荣昌生物于港交所上市,发行价52.1港元/股,发行市值约249.22亿港元。荣昌生物作为第一家上市的ADC药物公司,被业内看好,股价持续上涨,2021年1月,公司股价甚至突破100港元/股,同年2月,又直逼150港元/股。

  ADC风口之下,荣昌生物又于2022年3月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48元/股,A股股价同样高涨。2023年2月,荣昌生物超过95元/股。

  据了解,2020年荣昌生物港股上市时,募资净额约37.85亿元;2022年A股上市时,又募集了约25.06亿元,共计募资近63亿元。

  自2020年以来,荣昌生物每年的净利润分别是-6.978亿元、2.763亿元、-9.988亿元和-15.11亿元,近4年累计亏损超29亿元。

  近3年投入超30亿用于研发

  作为国内首款原创ADC新药的拥有者,荣昌生物的高光时刻集中在2021年至2022年。当时,公司在半年内获批“泰爱”(注射用泰它西普)、“爱地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两款核心产品,并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实现“A+H”两地上市,被视作国内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崛起的典型。

  根据荣昌生物2023年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72亿元增加40.26%,主要是因为核心产品“泰爱”和“爱地希”销售收入及销量同比快速增长。具体来看,注射用泰它西普的销量为78.23万支,同比增加59.37%;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的销量为17.37万支,同比增加15.24%。

  另外,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自身免疫商业化团队已有约750人,涵盖300多个地级市的超过2200家医院,已完成超过80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已有近600人,涵盖近250个地级市超过2000家医院,已完成超过650家医院的药品准入。

  而这是以“入不敷出”的高额投入为代价的。据记者梳理,2021年至2023年,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2.63亿元、4.41亿元、7.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6.78%、67.59%、75.90%。

  2023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大幅提升,达7.75亿元,较2022年的4.41亿元同比增加75.9%。荣昌生物对此解释称“为拓展市场,本年度公司商业化投入较多的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而在2021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也达到2.63亿元。

  在2022年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荣昌生物CEO房健民曾表示做一款新药真正花钱的是进入临床试验后,研发费用呈现指数级增长,“要刹车也刹不住了”。

  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

  资料显示,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适应症在2021年3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有条件上市批准,同年12月即被纳入医保,并且在2023年底获简易续约,由附条件批准转为完全批准。

  紧跟泰它西普的获批,2021年6月和12月,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GC)、尿路上皮癌(UC)的适应症也在中国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其中,GC适应症和UC适应症分别在2022年1月和2023年1月被纳入医保,且均于2023年底获简易续约。

  随着国谈续约成功,维迪西妥单抗不仅是国内7款获批上市的ADC药物之一,还成为3款纳入医保的ADC药物之一,另外两款是进口产品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

  事实上,从治疗需求来看,荣昌生物的两款产品均拥有不错的市场潜力。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全球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数量为779.55万人,预计2025年将达到818.56万人,相对应的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由16亿美元增长至65亿美元。在中国,2021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市场规模为4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4亿美元。

  维迪西妥单抗所针对的UC适应症,在2020年全球病例为51.6万人,预计2025年将增加至58.6万人,其中,在中国的新发病例也将由7.7万人增加至9.1万人。而GC作为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预计到2030年的全球新发病例将达141万例,中国为61万例,届时,全球的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364亿美元。

  但广阔的市场自然吸引到更多参与者踊跃加入,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所获批的适应症,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

  泰它西普除了需要面对在它之前上市的贝利尤单抗的竞争之外,还要应对多个蛰伏的潜在对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已有包括诺诚健华(688428.SH,9969.HK)、智翔金泰(688443.SH)、恒瑞医药(600276.SH)、康缘药业(600557.SH)在内将近10家上市公司开展关于红斑狼疮的药物研发。

  其中,诺诚健华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以及智翔金泰的IFNAR1单抗GR1603进度较快,目前已经进入II期临床,其他企业,包括恒瑞医药的SHR-2001及康缘药业的KYS202002A注射液则多处于I期临床。

  相比之下,维迪西妥单抗获批的适应症在国内市场上,有不止1款产品早于它上市,甚至在它获批之后,又有多款产品获批进一步分食市场。

  其中,针对GC,罗氏的曲妥珠单抗和BMS的纳武利尤单抗(O药)分别在2016年1月、2020年3月获批上市,而紧随维迪西妥单抗,有ImClone(Eli Lilly)的雷莫西尤单抗、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默克的帕博利珠单抗(K药)相继获批,市场一时间“硝烟四起”。

  针对UC,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及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分别在2020年4月和2021年4月获NMPA批准。

  当然,除了面对众多已上市的“强敌”之外,维迪西妥单抗同样面临众多潜在竞争对手。

  据中国银河证券统计,仅以热门靶点HER2所在的ADC赛道作分析,便可发现至少有乐普生物的MRG002、恒瑞医药的A1811、浙江医药的ARX788、科伦博泰的A166在内的多款ADC药物正在开展针对GC的临床研究。并且,其中的MRG002和A166也正在同步开展针对UC的临床研究。

  多家券商给出买入评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虽然荣昌生物业绩表现并不理想,但是自今年3月份以来,至少4家券商对其发出买入评级。

  华安证券的谭国超认为,荣昌生物公司耕耘创新药多年,成长为平台化ADC制剂公司,多年维持高研发投入,随着在研管线的逐渐丰富,研发投入逐年增长,未来有望持续厚积薄发。2020—2022年研发费用总额由4.66亿元增长至9.82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为13.06亿元,绝对值同比增加3.24亿元。为配合核心产品商业化,公司在2023年着重发展商业化团队,销售费用随之有所大幅增加,由22年的4.41亿元增长至23年的7.75亿元,目前整体团队已搭建就位,未来销售费用将降低至合理水平。

  谭国超表示,预计2024—2026年荣昌生物营收分别为13.97亿元、22.13亿元、30.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0%、58.4%、36.0%;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5亿元、-8.26亿元、-6.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0%、35.7%、17.7%。我们看好公司ADC平台的持续研发及出海进程、泰它西普在自身免疫病领域的拓展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德邦证券的李霁阳表示,尽管2023年公司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认为公司两大核心产品差异化明显,放量快速,同时开展多项海外临床前景广阔,公司发布定增预案,补充现金后将为研发的加速起到基础保障的作用。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收入为16.85、25.02、37.4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