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道几内亚卫生部又确认了8例马尔堡病毒病(Marburg),自2月13日报道1例马尔堡病毒病以来,确认病例数已达到9例。这些新病例是在对更多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后确认的。
到目前为止,在实验室确认的病例中,有7人死亡。另有20个疑似病例。其中报告病例的地区相据约150公里,表明该病毒的传播范围已更广。
"这些新病例的确认是一个关键的信号,要加大应对力度,迅速阻止传播链,避免潜在的大规模爆发和生命损失。"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地区主任 Matshidiso Moeti 博士说,“马尔堡病毒性很强,但通过迅速部署广泛的疫情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疫情。"
1967年-一种新疾病的爆发
马尔堡病毒病(以前曾称为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人类疾病,通常是致命性的,病死率高达88%,但如果医治得当,病死率会低得多。
1967年,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发生了两起大型疫情,由此人们对马尔堡病毒病有了初步认识。这次疫情与使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的实验室工作有关。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均属于丝状病毒科,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虽然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但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相似,致死率均较高。
临床表现
马尔堡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9天,长的可超过2周。病程为 14~16 天,多于发病后第 6~9 天死亡。
有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介意者慎入
普遍易感,勿密切接触
马尔堡病毒结构图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马尔堡病毒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 3 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通过含马尔堡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马尔堡病毒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主要依靠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等手段。逆转录 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和实时逆转录 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在临床上,可能难以区分马尔堡病毒病与其他传染病,例如登革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疟疾等。可以采用以下诊断方法证实症状是否由马尔堡病毒感染所致:
登革出血热
有伊蚊叮咬史,临床表现与马尔堡出血热相似,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埃博拉病毒病
与马尔堡病毒病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疫区分布等多方面极其相似,通常无融合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鉴别。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为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动的荒漠和牧场。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5月为流行高峰,患者有蜱叮咬史。
拉沙热
一般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咽喉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后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与马尔堡病毒病鉴别。
疟疾
典型症状为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血涂片可找到寄生虫,应用抗疟药治疗有效。
近期,之江生物收到多个关于马尔堡病毒的订单咨询,已有多批马尔堡病毒检测试剂盒发往海外,助力阿曼、巴林等多个国家高效部署疫情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