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688293.SH)大股东欲增持提振信心。
9月14日盘后,奥浦迈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兼董事长肖志华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10000股公司股份。
奥浦迈表示,增持是基于对奥浦迈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及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的培养基业务成长快速,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0.2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3亿元,三年时间增长超6.8倍,而2023年上半年有所下滑。
为了开发新产品,奥浦迈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070.21万元,同比增长50.53%。
培养基服务项目数快速增长
资料显示,奥浦迈创立于2013年,创立之初便确定了“培养基+CDMO”协同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围绕细胞培养打造综合的技术平台。2022年9月,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近三年来,奥浦迈的业绩保持向好趋势,2020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19年到2020年,实现了归母净利润从-1226.5万元到1168.46万元的转变,2021年净利润跃升至6039万元。2022年,奥浦迈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38.41%;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增长74.47%。
由于行业投融资趋冷,加之去年IVD(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以及药品)的高需求带来业绩的高基数,导致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业绩有所下滑,具体来看,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3788.58万元,同比下降17.36%、29%。随着投融资环境企稳回暖,培养基作为生物药领域重要原材料之一,需求有望同步回暖。
事实上,2019年至2022年,奥浦迈的培养基业务突飞猛进,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26亿元、0.53亿元、1.28亿元、2.03亿元,三年时间增长680.77%。同期,培养基业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46%、42.71%、60.09%、69%,持续提升。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产品管线持续增加。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累计服务了超过1200家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
随着已有客户管线的逐步推进,加上新一代高性能目录培养基产品和定制化培养基开发服务的优异表现,以及新增客户的持续拓展,使用公司培养基产品的管线持续增加,大客户核心后期临床管线培养基锁定推进顺利。
截至报告期末,共有142个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公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整体相较2022年末增加31个,增长幅度27.93%。
研发费用增加50.53%
2022年9月2日,奥浦迈登陆资本市场,首发实际募资16.44亿元,募资净额为15.11亿元,较原计划超募约10亿元。
按照原计划,上述募资将用于奥浦迈CDMO生物药商业化生产平台、奥浦迈细胞培养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性。
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募投产能建成在即,投产后将完善公司CDMO临床三期及商业化生产能力。目前奥浦迈拥有两条200L/500L的GMP原液生产线,能够覆盖临床前至临床二期的中试生产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公司CDMO平台搭建完善,以及行业宏观环境逐渐回暖,培养基与CDMO有望继续协同发展。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奥浦迈的研发投入在2023年上半年增幅明显。根据中报数据,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070.21万元,同比增长50.53%。对此,奥浦迈表示,主要原因系公司一直重视在细胞培养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技术的开发。
据了解,2022年11月,奥浦迈与华东理工大学签署科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奥华院。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围绕生物医药与细胞工程技术及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具体内容包括基因治疗用腺病毒新生产系统开发、生产用细胞株开发、细胞三维培养技术与类器官模型开发等国际先进创新技术。
2023年上半年,公司成立了创新中心,在转染试剂、琼脂糖、组织/细胞冻存液等领域积极探索;此外,上半年公司CDMO新服务范围的拓展也使得研发费用增加。
不过,虽然培养基业务发展良好,但公司的股价自上市后持续下跌。业内人士表示,主要由于生物医药二级市场整体环境不好。数据显示,沪深生物医药指数从2022年7月5日的4376点下滑至目前的2620.59点。
在此种情况下,基于对公司持续发展的信心,奥浦迈董事长欲增持提振股价。
9月14日,奥浦迈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9月15日起12个月内,肖志华以其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合计增持股份金额不低于300万元,增持股份1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