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圣湘生物(688289)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建议提升微生物监测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守护人类全健康生态

http://www.chaguwang.cn  2023-03-06  圣湘生物内幕信息

来源 :金融界2023-03-06

  金融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带来了《关于提升微生物监测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守护人类全健康生态的建议》,他建议扩大精准检测应用场景,从全健康角度建立更加健全规范的监管与考核体系。

  以下为详情:

  关于提升微生物监测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守护人类全健康生态的建议

  【摘要】感染性疾病目前仍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精准诊治不足导致我国药占比过高,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细菌耐药现象仍较突出,养殖业兽用抗生素的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临床对于诊疗质量控制和提升诊疗水平仍有巨大空间,全健康观念的发展亟需精准诊疗能力建设。建议扩大精准检测应用场景,从全健康角度建立更加健全规范的监管与考核体系;落实感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提升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质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病原检测软硬件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基层精准诊疗能力;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优化物价、医保申报机制,规范收费标准,让创新技术快速普惠百姓。

  一、背景

  1、感染性疾病复杂多样,全国细菌耐药情况依然严峻,抗生素耐药性疾病负担较高,仍需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测

  感染性疾病病原复杂多样,随着越来越多种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感染性疾病愈发严重,致病菌也不断进化,耐药菌、多重耐药菌、超级细菌不断地冲击抗生素防线。《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采取遏制耐药综合治理策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部分常见微生物耐药问题仍在加剧,地区和机构之间耐药防控水平存在差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希望实现医疗机构内耐药菌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下降,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医嘱的适宜率均达到75%以上等目标。

  2022年1月,全球多中心研究人员联合在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全球首次对204个国家和地区抗生素耐药现状全面分析,评估了23种细菌和88种细菌-药物组合的抗生素耐药性负担。结果表明抗生素耐药性现在是全球主要死因,2019年有127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495万人的死亡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有关。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遏制细菌耐药和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微生物耐药广泛存在,人兽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突出,亟需精准诊疗手段辅助解决

  抗击微生物耐药,“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应运而生,它是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的新策略。建设更加精准和快速诊断能力体系,遏制微生物耐药,维护全健康愈发重要。微生物耐药属于全社会系统性问题,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发展与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密切相关,减少用量对遏制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0年中国使用的兽用抗菌药品种共有68种,使用的抗菌药制剂共有216种,2020年中国兽用抗菌药使用量为3.28万吨,较2019年的3.09万吨同比增长6.1%。目前我国分离的畜禽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接近1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超过8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呋的耐药率超过40%,对黏菌素的耐药率超过20%,兽用耐药形势不容乐观。2023年2月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内罗毕发布了一份关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环境层面的影响报告——《备战超级细菌:加强环境行动——用“同一健康”方法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到2050年,由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每年可能有1000万人死亡,与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率持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经济损失可能导致到2030年GDP每年至少下降3.4万亿美元,使24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中国作为世界上抗生素“使用大国”,遏制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养殖业与临床缺乏精准诊疗与用药手段,是以上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遏制微生物耐药,减少和限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在减抗和限抗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全健康生态,更加精准和快速的病原检测会显得愈发重要。

  3、医疗机构质量管控政策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合理用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当前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等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与医疗技术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发布了多个专业、技术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目标指导辖区内质控组织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改进工作,各专业质控中心根据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细化相关改进策略,目标明确提出,“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覆盖率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百分比”“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自律、机构自治、多方参与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格局”。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有发布相关政策,但目前临床医疗机构并未将诊疗质量控制纳入到医院绩效评价,各个临床科室也未切实落实诊疗质量控制具体措施,限制了临床诊疗能力提升,使得药占比难以得到有效降低,科学合理用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解决微生物合理用药问题和维护全健康生态

  精准可及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缺失,是目前习惯经验性用药的关键。许多医院因为缺乏精准的检测项目,仅使用基础的白细胞与炎症指标如CRP、PCT等提示可能的感染类型,经验性直接使用广谱类的抗生素导致耐药频发,亟需在基层推广精准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基因技术的突破,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很多精准、可及的临床检测技术和产品,为疾病的精准诊疗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持。如近年来基于核酸检测的POCT(即时检验)快检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精准医学检测项目的可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基础。但是,由于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政策缺乏,导致了大部分的POCT设备未能放置于发热门诊及临床科室,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甚至遗弃。

  5、创新型项目收费不一,收费条目差异大,没有规范和统一途径申报,难以惠及百姓

  近年来,为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有利于人民健康的创新型项目不断推出,但国家物价收费和医保等相关管理政策,滞后于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创新产品快速服务人民健康的速度。同时对于临床收费的物价管理,每个地区的收费条目差别大,每个地区申报物价的机制及时间千差万别,没有规范和统一途径进行申报,导致同一个地区,有的医院能开展,有的医院不能开展,使得同一地区的医疗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导致百姓无法得到优质检测服务。

  二、建议

  1、扩大精准检测应用场景,从全健康角度建立更加健全规范的监管与考核体系

  我国已将应对微生物耐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核心内容。用好抗微生物药物和延缓耐药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微生物耐药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事情,更离不开对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目前动物养殖业是抗生素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全健康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兽用抗菌药精准使用与监管方案来指导养殖业用药,研发新型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切实落实兽用微生物耐药精准检测规范与监管,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遏制相关耐药。此外,各类药物滥用与耐药的难题更需从临床诊疗规范和树立医务人员的科学理念解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规范和切实落实临床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学,以及促进精准用药的具体措施。

  2、落实感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提升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多个临床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希望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专业指导和保证。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但医疗机构还未将其纳入到医院绩效评价,各个临床科室难以落实诊疗质量控制,限制了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和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建议由一线临床科室(如儿科、呼吸科、感染科等)作为牵头部门,与医务、信息、检验等相关科室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建立本机构工作和评价机制,设定本机构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覆盖率及提高病原学核酸检测百分比目标,按季度、分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反馈、改进,同时设置激励惩罚制度,落实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其次积极组织或鼓励医疗机构成员参加国家和省级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相关培训,重点加强本机构儿科、呼吸科、发热门诊等科室医务人员对呼吸道病原认识、新诊断技术的应用、标准化采样以及临床诊治,再次,对呼吸道类感染性疾病加强门急诊的监测,加快门急诊新技术的应用,完善流行性疾病的上报工作,推动疾病的精准诊治,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效遏制微生物耐药。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病原检测软硬件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基层精准诊疗能力

  虽然三年的抗疫锻炼了各级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但是基层机构对病原的认识和检测技术的普及仍然不够,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相关的检测项目能力储备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指导新冠抗疫建成的13000多家PCR实验室完善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能力,鼓励提升病原检测项目在基层医院的使用比例。其次,对于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采购相关POCT类检测设备,为基层储备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高发疾病精准诊疗检测能力。同时,国家投入相关专项基金,通过对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医学学术活动,提升基层应对各类常见病原与疾病的认知以及精准诊疗手段的临床应用能力,鼓励基层机构检测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临床检测能力,做好病原检测能力储备,完善PCR上岗人员的上岗指导,让以新冠为核心的PCR实验室转换为以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为核心的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中心,从而应对其他传染病挑战,包括艾滋、结核、乙肝、丙肝、呼吸道传染疾病等,从而让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促进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完善,让精准医疗与高质量医疗深入基层,造福百姓。

  4、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优化物价、医保申报机制,规范收费标准,让创新技术快速普惠百姓

  对于临床价值高的创新技术项目,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创新型项目物价、医保申报路径等问题,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申报的准入,提高准入效率。如医疗机构在引入新的临床检验项目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审核程序,优化流程,便于符合临床需求的检验项目及时得到应用,确保创新型项目开展有法可依,其次,稳妥有序试点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发病率高、检测频次高的项目,逐步推进技耗分离政策,规范各地收费统一化、标准化,同时可引入商业保险,与国家医保互补,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报销力度,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普惠百姓。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