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和元生物(688238)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和元生物与Cytiv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2,000L病毒生产系统及多个先进工艺

http://www.chaguwang.cn  2022-11-18  和元生物内幕信息

来源 :医麦客2022-11-18

  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盛大开幕。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280家。作为本次最大看点之一的医疗健康展区,来自20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引入全球最领先的医疗器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与中国本土生物医药领域智慧的融合。

  

  Cytiva携本土化新品参与第五届进博会

  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 Cytiva(思拓凡)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宣布在华增资6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中国科创中心,并发布本土化新品,通过提供贯穿上下游的产品、技术、服务与创新解决方案,加速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进博会期间Cytiva还与和元生物等多家本土生物制药和CDMO企业在工艺开发、生产、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随着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简称CGT)领域的蓬勃发展,目前全球累计共有38个CGT新药被不同国家批准上市,CGT行业的投融资金额已从2016年的52.2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199亿美元。为了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与合作,Cytiva与和元生物再次合作,将在上海临港扩建11条产线,生产病毒、质粒、细胞疗法、mRNA等,携手打造2,000L规模的一次性病毒悬浮培养平台。

  据了解,和元生物与Cytiva的战略合作始于2017年,双方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一次性工艺的GMP病毒生产平台,为和元生物成为中国第一个IPO 上市的基因治疗CDMO 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起,和元生物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启动建设77,000㎡精准医疗产业基地,一期规划建设11条GMP基因治疗载体生产线和12条GMP细胞治疗生产线,预计2023年初试运行。

  此次扩建项目,Cytiva将通过其灵活工厂FlexFactory平台提供助力,交付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病毒生产平台之一。依托该平台,和元生物将拥有更好的服务基因治疗从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的能力。此外双方还将探索在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先进工艺开发合作。

  

  ▲左:和元生物总经理贾国栋博士

  右:Cytiva中国总经理俞丽华女士

  签约当天,医麦客·峰客访谈栏目记者,就CGT产品开发面临的技术、工艺和商业化生产的各种挑战,签约项目的优势和应用以及Cytiva与和元生物未来的合作方向,对Cytiva中国总经理俞丽华与和元生物总经理贾国栋进行了专访。

  医麦客记者:和元生物计划在上海临港扩建十余条生产线,这些产线将用于哪些方面的生产或研究?和元的一次性病毒生产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哪些?

  贾国栋博士:和元生物一直是专注于基因和细胞治疗的提供CDMO和CRO服务的公司,基因和细胞治疗内涵的不断扩大,得益于和元生物技术上的更加成熟和技术面的不断拓展,也得益于和元生物在今年三月份成为国内第一家基因和细胞治疗CDMO的正式IPO,还得益于科创板资金上的支持。

  此次临港基地建设重点服务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我们传统的基因治疗所需要的质粒,以及现在围绕这种质粒延伸出来的mRNA相关产品,也就是第一个核酸平台。

  第二个平台,溶瘤病毒平台。因为溶瘤病毒可大量的生产病毒,用于治疗实体肿瘤。

  第三个平台,基因治疗的转导载体,比如针对罕见病的像腺相关病毒,针对基因治疗、基因修饰、治疗罕见病的基因治疗产品等。

  第四个平台是细胞平台。我们在整个细胞治疗领域,目前包括T细胞、干细胞、NK细胞等各种各样细胞。

  从产品的广度来说,和元生物基于此拓展了非常丰富的细胞生产线,囊括了目前市面上见到过的所有广义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以及所需要的研发、生产和质控。

  从产品推进的生命周期来看,我们也可以完整实现临床前效果、临床I期、II期、III期所需要的样本,以及商业化生产所需要的CDMO服务。

  整个扩建布局涵盖了二十多条生产线,涵盖了质粒、mRNA、基因治疗病毒、溶瘤病毒等各种各样的细胞产品。

  这次扩张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对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整个市场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也希望能够加速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中国市场的发展。

  第二个就是规模化。我们知道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因此在商业化过程中给基因和细胞治疗企业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生产线设计没办法做到共用生产线,所以和元生物在规模设计上,从50L扩展到2000L规模,这是国内在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投产的第一个2000L的做病毒的生产线,能够适应所有的产品。

  第三个特点,是在这次生产线的投产,设计的规格或者质量要求,按照欧美商业化标准设计这条生产线。包括厂房设计、设备配套,更重要是质量体系的管理。

  所以这三点全部是按照商业化生产做的配置,最终可以满足全球不同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从CDMO到CMO的所有服务,这也是和元生物生产线最大的竞争优势。

  医麦客记者:Cytiva的FlexFactory平台,有哪些优势和应用,目前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是怎样的?

  俞丽华女士:我们在国际上有超百个灵活工厂的装载,在国内也非常多。它起源于生物大分子,比如抗体的整个非常标准化的生产平台。

  我们在抗体方面的灵活工厂取得很多进步之后,开始把一次性生产的工艺平台,转化到更多的分子上面。我们也开始在包括质粒、病毒、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上,装载了第一个大型核酸药的灵活工厂。我们还联合丹纳赫的优势,开发了mRNA灵活工厂的平台,这在中国已经有成功的案例。

  顺应整个药品发展的趋势,灵活工厂的应用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它是基于单元操作的组合,也可以搭载模块化的厂房,进行一体化组合,变成我们的KUBio模块化生产方案。

  我们的宗旨是可以更快交付一次性工艺的生产平台,以灵活工厂为例,交付一条生产线的时间,目前可以压缩到9到12个月,目的就是加快产线搭建、药品生产和药品上市。

  医麦客记者:近年来,Cytiva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有哪些突破性发展和优势?

  俞丽华女士:在细胞和基因治疗这样一个新兴的领域,技术上的创新永不止步。我们加入了丹纳赫这样一个专注于生命健康的集团公司之后,加强了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的能力。

  我们在2021年收购了总部位于加拿大的Vanrx公司,它把我们过去从药品开发到原液生产的价值链,延伸到了灌装。它使用的是全自动化小型的无菌机器人灌装设施,特别适合个性化的基因和细胞治疗的灌装要求。

  随后我们很快宣布了对于PNI(Precision Nanosystems )的收购。在基因治疗领域,包括mRNA,如何能够在递送技术上解决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的瓶颈,更好地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非常重要。这次收购让我们在递送系统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扩充。

  最近,我们收购了总部位于德国的一家公司CEVEC,它主要优势在于具备非常成熟的基于腺相关病毒和腺病毒的细胞系生产能力,这也会给我们将来在广义上的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医麦客记者:目前国内的基因治疗还很年轻,尤其是基因治疗的Ⅲ期临床难度远高于前期临床。如生产基因产品的工艺表征、商业化工艺放大、持续质量验证等多个技术考量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GMP工艺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质量控制等也需要得到愈发严苛的控制。您如何看待这一境况?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贾国栋博士:其实从基因治疗产品到临床Ⅲ期,或者在商业化最关键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是临床实验的开展,不仅对中国的医院PI和制药企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而且监管机构的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是CMC的问题,像工艺怎么表征、怎么放大、放大生产的过程中怎么监管等。关于第二个问题,更多留给了CDMO的公司,可以用最集约的设备资源,完成这些工作,这对整个行业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模式。

  具体如何实施呢?和元生物采取了以下三个部分的工作:

  一是我们加大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如在工艺研究方面,我们平台建立了全球几乎所有能够用到的悬浮培养技术。在贴壁培养方面,我们建立了从滚瓶、细胞工厂、微载体以及固定床等所有的贴壁细胞生产工艺。

  当我们把这些工艺平台建立好之后,再进一步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迭代的过程,我们帮不同客户每做一次项目,技术就会得到更好的提升,这反过来又可以服务于更多的企业。

  第二是产品进入到临床Ⅲ期,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非常重要。这里就涉及到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要求。

  无论是基因治疗产品还是细胞治疗产品,都是活的产品,检测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保持检测的一致性。基于这一点,和元生物其实建立了针对质粒病毒、mRNA所需要的常见的所有检测平台,这其中也离不开丹纳赫的支持,像其中用到的质谱、显微镜等,都是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保证产品在生产出来的同时,让检测更加准确。这些对于工艺表征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当检测的灵敏度不够的话,工艺表征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第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当进入临床Ⅲ期,从监管来讲,临床Ⅲ期的质量管理,等同于商业化生产。这时候,我们必须把公司的质量体系做到国际上市产品的要求。首先,我们让第三方咨询公司帮忙搭建质量体系,然后又聘请了具有生物制剂商业化生产管理的质量团队,此外,还有质量运营相关的服务,以确保能够满足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这三方面的工作可以帮助解决行业中临床Ⅲ期碰到的一些工艺表征、工艺放大、质量管理、检测方面的问题。

  医麦客记者:此次签约(扩建计划)对双方企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Cytiva的加入将提供哪些助力,在这过程中,是不是会更加倾向于本土化,同时又有哪些优化?

  俞丽华女士:这次与和元生物的再次合作,是五年前的延续,这中间我们见证了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也坚定了我们要加大本土化的决心。这中间很重要一点,是在本土能力以及创新、孵化上面的投入。我们看到中国尤其在小核酸药、mRNA产能上的快速进步,以及全球很大一部分先进治疗产能布局在中国,这给我们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如何建立本土的供应链和服务链,来实现我们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这都是比较长期,或者中长期的一些举措。

  具体比如说一次性生物工艺,之前我们在中国落地了生物大分子制造所需的一次性组件的本土化生产。将来,我们还将探索在细胞和基因治疗、质粒以及病毒的生产上所需要的一次性生产工艺的组件的本土化生产。

  当我们重新审视细胞治疗生产工艺价值链时,认识到中间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比如怎样更好地落实细胞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除了我们在做的细胞分析、细胞扩增、细胞冷链这方面的能力之外,还有很多的空白领域可以去甄别中国的创新机会。同时,我们也结合了丹纳赫创新中心在中国早期的技术投入,去寻找更多在中国的创新和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在中国继续深化创新能力的一个举措。

  贾国栋博士:我们很欣喜地看到Cytiva一直坚持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将很多国际技术在中国落地。这正好对应着和元生物的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关口,我们叫In China, For

  Global。

  和元生物最开始立足于中国本土企业创新,服务于中国客户。前几年,我们走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帮助国内客户把基因细胞产品从美国走向临床,在美国拿到六个临床批件,并在当地开展临床实验。

  现在借助于临港自贸区进一步开放的良好地域优势,和元生物希望加大国际化的步伐。借助于临港未来的通关政策优势,以及包括生物药品进口优势,我们希望和元生物服务今后真正走向海外,帮助国际上的公司在中国开展CDMO的生产,而且样品可能受益于中国患者,或者很大可能继续返回欧美市场,走向双向的开放,这个过程中,和元生物的技术和硬件,必须是满足国际一流药品。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和元本土优势,也要吸收国际上的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借助双方的合作,使和元生物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水平上,走向国际一流的梯队。

  总结一下,和元生物目前一个是规模化,一个是国际化。希望借助这次合作,共同促进国际化一流生产线的建设。

  医麦客记者:据了解,未来双方还将探索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合作,这方面可以大概做个分享吗?

  贾国栋博士:在细胞治疗领域,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个性化产品,特别是目前这一类产品从血液肿瘤向实体肿瘤拓展的时候,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潜在的患者数量,可能从几百几千上升到上万人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快速扩张、平行扩展。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需要解决在通用型CAR-T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希望有些通用型的CAR-T,一个批次可以生产200人/份的细胞治疗产品。T细胞的大规模生产,又会不可避免用到传统动物细胞所需要用的技术。所以我们在这次项目的扩建中,也用到了Cytiva的产品,解决了50L-200L规模的T细胞、NK细胞的大规模生产,这是我们在细胞治疗产品中做的两种尝试和拓展。

  俞丽华女士:类似地,我们过去在CAR-T的商品化生产,已经非常成功地验证了我们的快速扩张计划,也就是我们可以搭载封闭的连续化细胞生产平台,可以平行地、多条线地规模化生产。在将来通用型产品上,我们会探索如何把过去在生物大分子上的经验,用在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的提升上。

  过去我们把XDR产品用在抗体生产上,将来还要把XDR这样的平台,运用到大规模的细胞治疗或者是通用型细胞治疗的生产工艺中。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和元生物这样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新的技术在这两方面的放大。

  贾国栋博士:我们现在已经把大规模的Wave 和XDR用在NK细胞生产中,已经拓展到大规模细胞的制备技术,目前已经做过这方面的测试。

  医麦客记者:双方怎么看待未来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的把握商业化趋势?

  俞丽华女士:我先分享几个数据。在过去五年间,我们的一些新兴生物技术公司市值从过去十几亿发展到现在1800亿美元规模。这样的指数级发展,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很少见。

  另外以细胞治疗为例,我们预测到2025年,市场规模能够达到300亿美元。同时,我们也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说当前在我们创新药物的靶点原创的创新上面,以及整个研发的创新生态上面。我们也看到,现在资本市场有一点冬天的意味,但我想这个挑战是短期的,我们会持续践行一贯的长期主义、利他主义、共建生态的理念,希望能够携手渡过当前的挑战,迎接行业更好的蓬勃发展。

  贾国栋博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国家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产业规划,再到最近二十大的报告,都有专门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点:

  第一,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原创基础创新是中国经济到2035年之前最重要的发力点。

  第二,加大在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我们能看到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到2035年会有三到五倍的提升,当人均医疗支出上升之后,会带来显著的人均寿命上升,老龄化不可避免带来更多慢性病出现。

  所以随着老龄化和医疗程度的提升,每个患者的获益,从药到疫苗,到传统的生物制剂,再到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这是从生命科学到经济学的转变,也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和元生物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站在行业最前沿,加速基因和细胞产品在中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让患者受益!正如和元生物的使命:赋能基因治疗,共守生命健康。希望用我们的技术和供应商一起,与我们的客户一起推动行业的发展,造福患者!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2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