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浪财经2022-04-29
首药控股于近日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首药控股2022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707.96元,同比下降99.98%,归母净利润亏损5066万元,亏损同比扩大46%。
财报发布后,707.96元的季度营收让大家大跌眼镜,引发质疑。有网友吐槽,还没一个煎饼摊的流水高。
对此,首药控股董秘张英利公开回应称,财报数据为真实数据,但应该不是主营业务收入。张英利解释,营收和净利润如上主要是由于首药控股目前尚未有获批上市销售的药品,此前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与正大天晴等公司合作研发所产生的合作开发收入。
连续4年处于亏损,年营收最高不足2000元
据报道,首药控股与正大天晴的新药项目合作按照“首付款+里程碑+上市销售额分成”的模式,首药控股主要负责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发现及筛选,在完成小试合成工艺交接后,与正大天晴合作进行后续的GLP毒理实验、临床研发及商业化。
因此,只有在合作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对方才会相应地支付里程碑付款,今年一季度公司还没有这样的里程碑事件发生,所以暂时没有收入。
此外,4月29日,首药控股海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开发的创新药进展最快的处于III期临床,预计今年完成试验,明年申报上市。
首药控股的官网资料显示,其成立于2016年4月19日,于今年3月登陆科创板,是一家由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参股的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园街,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
另据招股书和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首药控股的营收分别为1998万、1155万、701.9万、1303万,归母净利润一直是亏损状态,分别为-1235万、-3961万、-3.3亿,-1.45亿。此外,首药控股的2021年报财务数据还显示,首药控股共有22个在研项目,均为1类新药,其中完全自主研发11个,合作研发11个。
截至4月28日收盘,首药控股报17.97元/股,跌3.65%,市值26.72亿元。
营收低甚至为0的药企不在少数
按照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在未盈利的情况下,只要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依然可以上市。
而细分到药企领域,按照上述标准,药企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才可以上市。在这类企业中,并非只有首药控股的财报“不尽人意”。亚虹医药、迪哲医药、海创药业等药企2022年第一季度的主营收入也很低,分别为9149.76元和两个0元。
其中,亚虹医药在第一季度报告中解释到,报告期内,亚虹医药主要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营业收入为海克威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申报并实现的收益。
专家:新药研发过程漫长而耗资巨大,短期影响利润是必然
业内人士指出,药物研发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新药研发整个过程漫长而耗资巨大,国际新药研发已出现了阶段分工等现象。如中晚期临床试验及市场销售耗资大,需要大量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型制药企业。早期药物研发依赖新科技新技术,风险大,越来越多由小制药企业或初创企业完成,然后与大型药企形成合作共同开发。
其次是新药审批制度,作为创新药研发企业,要加强与审评人员的沟通,多从技术的角度、用充分的数据让审评人员对新药产生信任,减少反复的时间。
所以,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会影响营收和利润或许是必然现象,但是随着当有产品管线取得进展或者开始商业化,其未来业绩可期。(原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