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营网2023-01-06
2022年12月末,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1877.HK、688180.SH,以下简称“君实生物”)披露,截至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PDUFA)的目标审评日期2022年12月23日,尚未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有关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单药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含铂治疗后的二线及以上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以下简称“BLA”)的审评结论函。
公告显示,FDA早前表示,其于批准申请前须对公司的特瑞普利单抗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核查,然而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的持续影响,FDA在当前审评周期内无法进行现场核查,特瑞普利单抗的BLA仍在审评中,君实生物及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Inc.(以下简称“Coherus”)正在持续与FDA就审批前的核查计划进行沟通。
PD-1药物的出海前景以及进展一直以来被业内关注。就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函致电君实生物方面,其工作人员表示会将采访需求转达至相关同事,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回复。
审评延期
研发内卷之下,国产PD-1药物出海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关注,药品针对鼻咽癌在内的多个适应症海外上市成为多家药企瞄准的目标,但仍面临重重挑战。
2021年11月,君实生物公告显示,FDA受理特瑞普利单抗两项适应症BLA。根据受理信,FDA就该BLA授予优先审评的认定且表示不计划召开咨询委员会会议审评该BLA,拟定的PDUFA目标审评日期为2022年4月。
2022年5月君实生物方面披露,FDA寄发的回复信要求进行一项公司认为较容易完成的质控流程变更。公司计划与FDA直接会面,并预计于2022年仲夏之前重新提交该BLA。回复信中提到,待完成的现场核查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而受阻,具体现场核查时间将另行通知。此外公告显示,FDA表示,就单个国家临床数据的充分性而言,其在该适应症的监管上具有灵活性。FDA还指出,现有的特瑞普利单抗临床数据可以支持该BLA的申报。
2022年7月,君实生物公告FDA受理公司重新提交的BLA申请,PDUFA目标审评日期为2022年12月23日。特瑞普利单抗已在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食管癌及小细胞肺癌领域获得FDA授予2项突破性疗法认定、1项快速通道认定、1项优先审评认定和5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如获批准,君实生物的合作伙伴Coherus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推出特瑞普利单抗。
但特瑞普利单抗BLA仍在评审中。2022年12月26日君实生物公告显示,君实生物和Coherus正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以尽快推进现场核查,且君实生物已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以便随时接受FDA的现场核查,以期能够尽快推动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上海睿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医药行业研究员魏志华向记者表示,君实生物以鼻咽癌这一小适应症推进在美国的BLA还是很有希望的。鼻咽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低,欧美国家在鼻咽癌创新疗法开发方面也相对缓慢,此前君实生物在该适应症上也获得了FDA突破性疗法和孤儿药资格认定。
道阻且长
2021年以来,除特瑞普利单抗外,康方生物(09926.HK)与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01177.HK)及其附属公司共同开发的PD-1单抗药物派安普利单抗、百济神州(BGNE.US、06160.HK、688235.SH)的替雷利珠单抗、信达生物(01801.HK)的信迪利单抗针对鼻咽癌等适应症纷纷向FDA提交BLA。
2022年3月,FDA拒绝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药上市,与2月份召开的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会议的结果一致。
对此,魏志华认为,中国创新药“闯关”FDA接连“受挫”主要由于对美国药政环境理解不深,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FDA对中国创新药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创新药企需要实时跟踪FDA对新药审批的最新要求。对于部分药企选择的单臂临床试验模式,魏志华认为通过单臂临床试验“出海”未来将会越来越难,需要根据FDA对不同产品不同适应症的具体要求来判断。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未来一定是欧美市场的主流要求。
此外,魏志华也向记者指出,PD-1产品出海的最大难点,主要还是要有多区域的临床数据,尤其是欧美人种的数据。性价比不是FDA最关切的问题,在一些欧美人群高发的适应症中,需要有充分的欧美人种临床数据才是最重要的。全球多中心的临床,对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时间精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魏志华表示,“出海”很难,但必须要做。只有得到欧美主流市场的认可,中国的创新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这个过程注定是非常艰难的,需要有基础科学、人才团队、资金资本的支持,需要耗时耗力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需要建设庞大的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体系,道阻且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源于中国的自主创新药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