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的核心抗癌药销售额不如同类竞争产品,加上寄予厚望的新冠口服药迟迟未申请上市,公司收入前景出现暗涌
重点:
君实生物上半年收入减少55%,更录得9.1亿元亏损
公司旗下新冠口服药今年5月完成第三期临床试验,至今还没有申请上市
本文作者莫莉
作为中国创新药赛道的头部企业,研发实力颇强的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77.HK; 688180.SH)却在商业化道路一再遇上挑战。其核心产品抗癌药特瑞普利单抗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药物,可是销售额不及其他同类产品;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新冠口服药VV116原本被市场视作最有可能率先获批的国产口服药,却迟迟未提交上市申请,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在上周二、即中期业绩报告期截止之前一日,君实生物交出一份不如人意的成绩单,营收利润双双下降。该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9.46亿元,同比下降55.26%,这是因为去年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与礼来制药(LLY.US)合作,产生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而今年没有相关一次性收益。由于收入大幅减少,君实生物也由盈转亏,从2021年上半年盈利1,053万元,转为大幅亏损9.1亿元。
2020年7月在上海科创板上市首日飙升172%,是君实生物在股市上的风光时刻,但此后再未复制过这样的辉煌。随着业绩表现黯淡,君实生物的港股股价已从2021年2月的最高点97港元,大幅下滑至当前27港元左右,跌去三分之二以上。这间创新药明星企业能否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是投资者眼前最关注的问题。
口服药无进展
新冠口服药VV116一度被视为君实生物业绩翻盘的重要支撑,股价多次因此拉升。2021年12月,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紧急使用。今年5月,君实生物公布,该药物已完成对比辉瑞(PFE.US)口服药Paxlovid用于轻中度新冠早期治疗的第三期临床研究,达到方案预设的主要终点和次要有效性终点,正与监管部门沟通递交新药上市申请事宜。
可是三个多月过去,君实生物却迟迟未提交该药物的上市申请,亦没有披露新的进展。在财报中,公司称正在与合作研究方开展了一项针对中重度新冠患者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以及一项针对轻中度患者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
可作对比的是,真实生物研发的阿兹夫定,在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披露后仅10天就火速获批,成为第一款国产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事实上,完成三期研究并不意味着可以迅速在中国获批,例如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于2020年与德国药厂BioNTech合作引进新冠疫苗复必泰,该疫苗在全球已接种数十亿剂,有效性与安全性均得到多项研究支持,但至今也未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
国际投行麦格理6月初发表研究报告,首次给予君实生物“跑输大市”的负面评级。麦格理称,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冠口服药物VV116预计将于第三季取得紧急用户许可证,虽然对获批持乐观态度,但该行预计产品的商业应用仍存在不确定性,包括要面对口服药市场竞争、需求未明及定价问题等。
在麦格理的报告中,还提到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称其去年的销售额较同业同类产品低,其他产品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该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存疑。
在最新财报中,君实生物特别提及旗下PD-1药物特瑞普利单抗上半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98亿元,比2021年下半年环比增长约195%。PD-1是公认的广谱抗肿瘤药物,此前特瑞普利单抗获批的四项适应证较为“冷门”。今年5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顺铂用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远处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获批,是特瑞普利单抗的首个大适应症,可以面向更广的患者群体。
准备融资输血
此外,特瑞普利单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大适应症正处于审评阶段,发病率较高的肺癌、肝癌、乳腺癌等适应症正处于第三期临床阶段,预计今明年将迎来大适应证的收获期。
君实生物的研发管线中有超过50项候选药物,其中约30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公司上半年研发开支10.62亿元,同比增加12.14%,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2.28%,可见对财政带来较大负担。
商业化产品暂未形成正向循环,而庞大的管线规模需要源源不断地“烧钱”,即使君实生物账面上还有34亿元现金结余,但已同比减少20.2%,反映有些力不从心,需持续依赖融资输血。上周五,公司发布了定向募资方案的申报稿,计划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A股,募集金额不超过39.69亿元,主要用作创新药研发项目。
在资本市场上,君实生物沉寂已久,其港股市值仅约59亿元。以市销率计算,君实生物约5.4倍,同类药企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68235.SH)、信达生物(1801.HK)的市销率分别为15.4倍和9倍,显示君实生物的估值处于行业下游水平。未来,PD-1产品的市场拓展以及新冠口服药能否获批,是君实生物未来业绩表现的关键,投资者可能需要更多耐性等待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