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艾瑞网2022-10-12
导语:
一、起-中国生物医药走入困境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资本大量注入,大批生物医药公司涌现,大家“大干快上”,以快速跟进(fast follow)或授权引进(license in)为主,带来了大批生物仿制药(biosimilar)。而现在中国生物医药从早期研发走到了临床上市阶段,直面临床结果和商业化的挑战。此时“唯快”的弊端逐渐显露,机理研究不明,产品临床失败,或者即使开发成功,却同质化严重,商业价值有限。
药品商业化表现不力,又逢疫情、世界局势影响,新近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迎来大规模破发潮。截至2022年5月,超过90%港股18A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股价跌破发行价,平均跌幅42.91%。这一寒潮又逐步传递到了一级市场的投融资,许多初创公司出现了生存危机,估值大幅下降。
二、转-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创新
这次寒潮让中国生物医药感受到了凛冬已至,也证实了没有创新的生物医药很难生存。快速跟进的好处是减少了风险,也降低了研发难度和缩短了研发时间,但是大家在没有太多创新的“内卷”中消耗太大,很难突破产品同质化导致的价格战困境。要走出困境,中国生物医药必须勇于挑战风险,加大研发创新的力度,打造有价值的差异化产品,此外也需要整合资源,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创新离不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突破。比如没发现TNF-α靶点的时候,没有对应的药物,现在这个领域以阿达木单抗为代表的药物累计销售已超过三千亿美元;而基因重组技术奠定了重组蛋白药物的根基,截至2022年6月,全球共有819个重组蛋白药物上市(不含抗体药)。
在资源整合中,具有研发能力的CRO公司成为生物药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利用已有的研发平台为药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可大幅降低药企的研发成本和时间。因此,头顶科创光环又有盈利能力的原料和技术服务企业作为“卖水人“,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三、合-近岸蛋白CRO服务及原料供应平台助推中国医药“登月”
2022年9月29日在科创版上市的近岸蛋白是一家可以提供药物临床前CRO服务以及药物研发生产所需蛋白原料/工具的公司。公司在蛋白技术与应用研究积累深厚,建立了7大研发生产技术平台,23项核心技术,并以完善的技术平台为生物医药下游企业提供从抗体药物发现到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以及药物研发生产用原料产品。
近岸蛋白专注重组蛋白领域十余年,研发生产了数千种的重组蛋白质工具,并在体外诊断、生物药、mRNA疫苗药物和生命科学基础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为CRO服务商,公司在抗体药开发,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领域均有成功案例,并成功授权下游客户数个项目。在抗体药CRO领域,近岸蛋白建立了一系列技术包含抗体发现、抗体改造、抗体检测和抗体评估等;针对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提供从细菌/病毒特异性抗原筛选,稳定细胞株构建等技术服务;针对mRNA疫苗,近岸蛋白生产全套原料酶,并且提供mRNA疫苗设计、优化和LNP包封服务。与同类公司不同的是,近岸蛋白在背后做了大量方法论研究,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应用技术平台上做各种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此外,作为上游的核心原料供应方,近岸蛋白更关注供应链问题,建设了专一的规模化生产工厂,如mRNA原料酶工厂设计年产能达50亿人份,充分保障下游客户的药物商业化。
以备受关注的mRNA疫苗赛道为例,在新冠疫情之前,mRNA疫苗管线主要集中在肿瘤。因此,它的单品销量不大,不需要过多考虑生产规模和成本控制的问题。新冠疫情打破了这种情况。新冠mRNA疫苗的巨头Moderna产能放大一度遭遇瓶颈,2021年预期10亿剂的年产能下调到7-8亿剂,销售额预期也从200亿美元下调到150-180亿美元。此时,供应商的供应规模、供应的可持续性等供应链安全问题直接影响药物的生产,上游的供应商拥有足够的供应能力,才足以支撑药企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进入到一个无人区,后面需要更多的创新。”——近岸蛋白董事长朱化星如是说。
近岸蛋白,以一站式CRO服务的“火箭”,加上创新的蛋白工具“燃料”助推中国生物医药实现“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