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海谊众(688091.SH)A股股票简称正式取消特别标识U,该公司也成为今年首家“摘U”的科创板企业。日前,上海谊众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上年同期为-399.71万元;扣非净利润1.03亿元,上年同期为-1773.27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年内实现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5686.75%。
但二级市场对此消息并未给出正面反馈。3月2日、3月3日,上海谊众股价连续两日下跌。截至3月3日收盘,上海谊众报87.05元,日内跌幅3.68%。
就此相关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上海谊众。“我们公司应该是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中‘摘U’最快的一家,‘摘U’对公司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股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时有波动是很正常的。”上海谊众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公司计划继续扩大销售团队,预计去年120人左右的销售队伍将在今年扩大到300人—400人左右。同时公司也有多个新产品在研。”
科创板允许满足条件的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在股票名称后加“U”。如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的,即可取消特别标识U。通过梳理目前A股披露的业绩情况,记者注意到,除上海谊众外,科创板至少还有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预计2022年度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符合“摘U”条件。
核心产品助推业绩扭亏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谊众于2021年9月上市,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商业化为一体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公司拥有独特的纳米给药系统DDS研发平台,可针对临床应用的经典药物研发专属性药用辅料,通过纳米技术进行剂型创新,大幅提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赋予其新的价值和生命力。
此前的财务显示,上海谊众2020年度归母净利润为-0.2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30亿元。2021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4亿元、-0.18亿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根据其日前发布的2022年年报,公司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为1.4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3亿元,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则成为其“摘U”的最大功臣。公告显示,上海谊众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批上市,公司也正式开展了该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工作。2022年,该产品销量大幅增长,致使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具体来看,上海谊众2022年度公司主营业务中,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5680.56%,占营业收入的99.89%。
据悉,紫杉醇为治疗肿瘤疾病化疗的基石药物,是目前市场上销量第一、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适应症范围广。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是紫杉醇的创新剂型,目前,该产品已在全国27地挂网成功,销售主要以院外DTP药房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谊众在年报中坦言,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虽然已获批上市,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时间尚未确定。该产品在进入医保目录前无法进行医保报销,其实现商业销售依赖于患者自付费用,因此将影响该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即使未来该产品进入医保目录,政府部门亦可能限制销售价格或者限制报销比例,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随着核心产品上市,上海谊众的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而研发费用相应减少。其中,公司销售费用为8903.09万元,同比增长3740.98%。其中,市场推广费为5808.91万元,占销售费用的65.25%。而研发费用为792.59万元,同比减少40.14%。
针对研发费用的大幅下降,上海谊众在年报中表示,主要是因为公司正在进行的新的研发项目尚处于研发初期,报告期内扩大适应症的Ⅲ期临床研究尚未正式开展。
还有8家符合“摘U”条件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关于科创板股票及存托凭证交易相关事项的通知》,尚未盈利的发行人股票或存托凭证将带有特别标识“U”。在发行人首次实现盈利后,该特别标识可取消。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除上海谊众外,科创板共有37家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中仍“含U”。其中,已披露业绩快报的拓荆科技、沪硅产业、艾力斯、普源精电、格灵深瞳、唯捷创芯、芯原股份、安路科技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预计2022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符合“摘U”条件,股票简称将在年报披露后“摘U”。届时,科创板累计将有19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完成“摘U”。
1月30日,艾力斯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盈公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6亿元至1.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8亿元至1.33亿元;预计2022年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791.82万元至9333.06万元,由亏转盈,比上年同期大增1.40亿元至1.55亿元,“摘U”在即。
沪硅产业公告显示,在2021年已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正值的基础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45.95%;实现归母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122.45%。公司2022年实现扣非净利润1.15亿元,与2021年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即将“摘U”。
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高级经济师邓之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科创板摘U意味着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恢复,声誉得以提升,品牌曝光度大幅增加,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者关注,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业务合作机会不断增多,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市场和行业地位。
在邓之东看来,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注册制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取消了科创企业盈利硬性要求,降低了上市门槛,使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可以更容易地上市融资,促进了科创企业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创企业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充分保护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22年,科创板已有多家上市药企成功“摘U”。康希诺2021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9.14亿元、17.97亿元。公司A股股票简称于2022年3月29日取消特别标识,由“康希诺-U”变更为“康希诺”,成为科创板首家成功“摘U”的医药生物公司。百奥泰也公告称,2021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0.82亿元、0.36亿元,公司首次实现盈利并于2022年5月5日取消特别标识。
“注册制下,科创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创企业要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和监管要求,坚持产品和技术创新,注重服务品质,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行稳致远。”邓之东如是说。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下,可以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科创企业。例如,建立基于风险投资的科技创新产业基金,鼓励科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提高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此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生态,扶持科创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助力其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