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鹏饮料)发布2022年一季报。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07亿元,同比增长17.26%;实现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0.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1亿元,同比减少1.6%左右。
据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中,东鹏饮料正面临成本上涨超预期、业绩承压,全国化进程不及预期以及经营现金流恶化的风险。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功能饮料市场,作为功能饮料第一股的东鹏饮料已呈现出股价疲“累”态势和身陷产品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之“困”。
一季度营收增速放缓,利润承压
2022年4月29日,东鹏饮料发布2022 年一季报。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07亿元,同比增长17.26%;实现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0.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1亿元,同比减少1.6%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东鹏饮料的业绩虽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增速已明显放缓。从营收来看,2022年一季报营收增速17.26%,低于2021年40.72%的增速,亦低于2021年四季度的平均增速(2021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东鹏饮料营收增速分别为83.4%、28.3%、19.3%和54.9%)。从扣非净利润来看,2021年第一季度东鹏饮料的扣非净利润为3.37亿元,同比增长177.62%,而当下2022年第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仅为3.31亿元,同比减少1.6%左右。
与此同时,东鹏饮料正面临着经营现金流恶化的风险。据2022年一季度报,东鹏饮料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2.91亿元,同比萎缩36%左右。由于经营现金流大幅下滑,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也直接从2022年初不到6.24亿元升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末14.02亿元,增幅125%左右,主要系本期新增信用证贴现借款。
在成本方面,由于原材料成本上行导致利润率承压。PET 和糖是公司主要原材料,由于采购价格上涨,带动成本上行,进一步侵蚀产品盈利能力。据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同比减少3.1%至43.2%。费用端来看,2022第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6.8%,同比增加0.4%,主要系公司加大广告及冰柜投放;2022第一季度公司管理费用率为3.5%,同比增加0.3%,主要系管理人员薪酬增加以及信息化投入增加。综合来看,2022第一季度净利率约为17.2%,同比减少2.8%,预计年内成本压力仍将延续。
同时,东鹏饮料还保持着高额的宣传费用支出,是一家重营销轻研发的公司。随着该公司上市和销售规模扩大,为了进一步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东鹏饮料不断加强宣传推广投入。2021年东鹏饮料的宣传推广费为6.45亿元,而相较之下,近三年研发费用每年仅为2000多万。
2018年至2021年,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从9.69亿元一路攀升至13.68亿元,与2020年相比,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在2021年增长51.32%。对于销售费用的增长,东鹏饮料解释称,公司上市成功后加大对品牌建设推广活动的投入,新增上市专案推广费用 9942.49万元;剔除上市专案推广费用的影响后,增长比例为40.32%,2021年的销售费用率为18.19%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摸着“红牛”过河,山寨十年终上市
对于功能性饮料,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从“困了累了,就喝红牛”到“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东鹏饮料在2013年捡起红牛不要的广告词之后,通过争议引发关注,成功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杀出红海。
1987年,东鹏饮料创立,作为深圳市一家老字号饮料生产企业,起初以生产利乐包豆奶、清凉系列饮料为主。由于市场定位不清晰,曾面临着倒闭风波。直到2003年国企改制,时任东鹏饮料销售总监、曾在华彬红牛代工厂当厂长的林木勤,出资接手了东鹏饮料,至此,东鹏饮料由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林木勤私人控股的公司。
2007年开始,林木勤将东鹏特饮作为集团的主力产品投产,采用“追随者”战略,开启了一条模仿红牛之路。并以低价、独特包装、差异化的目标受众群体成功突围,朝着中低端市场发力,找到了自己的品牌定位。
在定价方面,林木勤采用低价策略,利用带有防尘盖的PET瓶装取代中国红牛的金属罐身,用以节约成本,售价仅为3.5元/瓶,彼时红牛的售价为6元/瓶,红牛提神一次的钱东鹏特饮能提两次。同时,独特的包装设计受到了货车司机这一群体的青睐。不同于开了“没盖”的易拉罐,双盖塑料瓶的设计既可以承担烟灰缸的功能,外盖还能当作容器或是防尘盖,几乎是为货车司机量身打造。
但低价策略也在后期成为了东鹏饮料的掣肘,其毛利在业内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去年第四季度,东鹏饮料的毛利率从第二季度接近50%降至28.22%。但低价作为产品符号早已深入人心,便难以承受涨价的市场考验。
在红牛身陷“红牛商标案”时,东鹏饮料后来居上,山寨十年,似乎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在今年二月公布的2021年度财报中,销量上终于超越了宿敌——华彬集团旗下的红牛。
2月27日,东鹏饮料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也是其上市以来的首份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东鹏特饮在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由27.00%上升至31.70%,成为我国销售量最高的能量饮料,销售额市场排名第二。但与“行业第一”红牛218亿元的年度销售额相比,其69.78亿元的总营收不免相形见绌,“一超多强”的局面短时间内还难以突破。
大单品“魔咒”,贡献九成营收
东鹏特饮作为东鹏饮料的拳头产品,一直是东鹏饮料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过于依赖大单品,在功能饮料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其他功能饮料品牌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容易造成“独木难支”的困境。
公告显示,2022年1-3月,东鹏特饮作为东鹏饮料的核心产品,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实现收入19.1亿元,占比为95.36%,同比增长15.89%;其他饮料收入为0.93亿元,占比4.64%,同比增长50.53%。
在今年二月公布的2021年报中,2021年东鹏饮料实现营收69.78亿元,相较2020年同期的49.6亿元增长40.72%;归母净利润11.92亿元,相上一年年同期的8.12亿元增长46.9%。
但从产品营收贡献类型来看,大单品“东鹏特饮”系列长期占公司年度总营收的九成以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东鹏特饮收入占比为94.66%,其中500ml瓶装特饮收入50.24亿,占比76.22%,同比增长 62.84%;250ml瓶装特饮收入 8.48 亿,占比12.87%,同比增长 3.31%;250ml利乐包特饮收入 1.23 亿,占比 1.87%,同比增长 46.34%。
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产品不断加入,为缓解对大单品的过度依赖,东鹏饮料积极推出新品,并在无糖饮料的风口下先后推出的东鹏加気、0糖特饮、东鹏大咖等产品。但新产品的推广不及预期,且又相对缺乏创新,目前与东鹏特饮的销售收入相差甚远。
销售集中,全国化进程不及预期
受制于国企的原因,东鹏饮料一直都是地域性很强的饮料,早年间在北方几乎没有知名度。尽管当下推行了全国性销售战略,但目前只能做到广州独大,整体呈“南强北弱”的局面。
按销售渠道来看,东鹏饮料大部分收入源于广东区域。2021年,东鹏饮料在广东区域的销售收入为31.99亿元,占比为45.94%。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此前2018年间-2020年间,东鹏饮料在广东区域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1.1%、60.12%和55.74%。而在广东区域之外,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华东区域、华中区域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1.08%和10.81%,华北区域占比不到5%。带有明显区域性品牌特点的东鹏饮料,其全国化战略推行的进程仍还不及预期。
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大单品东鹏特饮增长承受一定压力,广东大本营增速放缓。报告期内,广东区域收入同比增长7.07%。主要原因是一季度疫情散发于广东、广西、云南、天津等地,造成东鹏饮料于两广、西南和北方区域收入增速回落。
市值蒸发,股价低
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605499.SH)正式上市,申购价46.27元,开盘价格55.52元,收盘价格66.63元。作为“功能饮料第一股”,东鹏饮料上市首日市值达到约266亿,股价一度暴涨,此后连续多次涨停,从开盘价55.52/股连续录得15个涨停板,最高涨至股价285.70元/股的高价,市值一路从接近200亿飞涨至1000亿,备受市场追捧。
但在当年7月一度涨至最高点285.7元之后,便一直处于下跌态势,股价难以提振。截至5月9日,东鹏饮料收盘价为115.5元/股,跌幅近六成。目前,东鹏饮料股价还呈下跌趋势,未来走势如何难以预料。
在当下,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低糖健康的生活成为主流,新的产品不断加入,功能饮料市场规模增长收窄,东鹏饮料还有多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