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继续上市?
昨天刚写完浙江国祥,结果人家就澄清了。
2023年10月10日,证券日报发文分别对三大争议点作出了解释。
第一,原上市公司系进行资产重组而非退市,不存在退市之后再上市的情形;第二,原上市公司置出的中央空调业务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属于同一资产再次上市;第三,浙江国祥业务清晰,发行定价低于市场大多同类公司水平。
这样看来,浙江国祥是符合上市标准的,事情的结果或许还是继续上市。
最后一点虽然文章表示浙江国祥的发行价并不高,但出现资金超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募机构定价的不合理之处,这也是网友们在评论中频繁问起的。
根据公开资料,浙江国祥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刚刚突破2亿,但按照IPO最终定价的68.07元/股,市盈率高达51倍。
而空调龙头企业格力电器,公司动态市盈率仅为8倍,美的集团也仅为10倍左右。浙江国祥在招股书列出的可比公司盾安环境,其动态市盈率也仅为17倍左右。
浙江国祥这样的定价结果,少不了公募机构的助推。
其中,以嘉实基金为代表的公募基金尤其卖力。
公告显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机构的报价中位数为74.14元/股,报价加权平均数为73.9641元/股,均高于最终确定的发行价69.07元/股。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此次报价最高的,是一只私募基金,给出了103.5元/股的价格。公募基金也不遑多让,金鹰基金旗下17只产品,报出了92.52元/股的高价;浦银安盛旗下产品报价也高达85.45元/股。
嘉实基金报价则是81.94元/股,还有富国基金报价80.75元/股,创金合信报价80元/股,申万菱信基金报价79元/股,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均报价78元/股,财通基金报价77.88元/股,还有东方基金、华宝基金、大成基金等等,均报出了远超发行价的报价。
问题来了,这些基金为什么愿意给出那么高的报价?
2
高价打新
以往新股开盘价格一般都会比发行价要高,如果是在牛市,有的新股更是能连拉十多个涨停。
在这样的共识下,申购即将上市的新债、新股,几乎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生意,这种操作一般被叫做“打新”。
那为什么这些机构愿意给出如此高的价格来打新呢?
根据公司研究室,2012年南方一家基金首席分析师点明了其中的关键: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拍卖式询价模式,决定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个体理性行为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当新股发行,如果机构想要参与打新,报价过低将丧失中标资格,所以机构一般会报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以确保中标,于是,在众多机构之间的博弈权衡下,高价打新几乎成了一种潮流。
所以尽管浙江国祥的IPO饱受争议,公司基本面也不算出色,但仍有无数机构对其趋之若鹜,并给出尽可能高的报价。
浙江国祥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26日(T-3日)15:00,共收到800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8732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报价区间为7.8元/股-103.5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嘉实基金报出了81.94元/股,成为有效报价上限。虽然有29只产品因申购数量少于380万股被“高价剔除”,但还有122只产品申购数量超过380万股,为“有效报价”。
从嘉实基金的角度,报出更高的价格以确保中标,是符合游戏规则和自身需求的,并且堪堪保住了“有效报价”上限,算是非常幸运了,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的市场环境,“高价打新”现在依旧可以“躺赚”吗?嘉实基金报出这么高的价格,谁来继续接下去呢?这个价格真的合理吗?新股上市后如果破发被套牢了,基民们又怎么办?
3
打新盛事难再
实际上,机构对于打新的热情已经出现转变。
根据界面新闻,今年以来市场宽幅震荡,再叠加全面注册制的落地实施,新股破发率也在提升,“高价博弈入围”的打新策略已经很难取得和当初差不多的收益了。
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今年共有4850只公募基金产品参与了打新,获配总金额达到460.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024只,同比减少了3.46%;去年同期的获配总金额为723.88亿元,同比大减57.17%。
而在浙江国祥事件中,嘉实基金的报价十分惹眼,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但如果继续深究就能发现,高价打新,不过是嘉实基金在延用一贯的策略罢了。
早在2012年,嘉实基金就曾因为拿社保基金打新破发,遭到各界公开质疑。
另外,公司研究室还扒出,2011年以后,尽管新股频频破发,但由嘉实基金管理的社保406与社保504组合,并未回避破发风险,依然保持较高的打新频率,甚至给出极高报价。
如今依旧热衷于高价打新的嘉实基金,似乎很难给出令人足够信服的理由,来相信它的选股水平了。
公募基金的产品主要靠基民买单,机构不能赚完管理费就不管基民的死活。
“一招鲜吃遍天”早就不如当初好使了,基民们的信任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依旧固守陈规只会被行业抛弃。
4
尾声
嘉实基金作为1999年最早获批成立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就成为国内首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公司,也曾是毋庸置疑的“行业标杆”。
但近些年来,公司的选股水平却遭到了质疑,此次在浙江国祥事件中,我们似乎也没能看到嘉实基金新的改变。
在今年7月底,我们也曾探讨过,嘉实基金是否掉队了,如今看来,确实悬了。
当别的机构策略逐渐转向研究优秀个股的时候,嘉实基金如果依旧沉迷于打新,不及时更新策略,迟早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