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药明康德(603259.SH)收跌1.31%,收报61.82元员/股,盘中最低61.24元/股,数据显示,其股价创下了2020年6月1日以来新低。2021年7月16日至今,药明康德市值累计缩水62.21%。
消息面上,同属药明系的另一家CDMO龙头药明生物在6月20日的2023年投资者开放日表示,2023年上半年新增订单暴降,截至5月底新增项目为25个,明显低于预期,无法达到往年120-130个新增订单数量。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融资进入寒冬、创新药企砍管线避险,药明康德这类医药“卖水人”CXO行业日益艰难。药明康德一季度营收仅同比增长5.8%,留给药明康德的时间不多了。
1、CXO行业进入寒冬
CXO俗称医药外包,主要分为CRO、CMO/CDMO、CSO三个环节,可简单理解为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CXO行业上游客户主要是创新药企,因而CXO也被称为医药行业“卖水人”。
创新药行业正遭遇寒冬。近两年创新药企业融资荒、裁员、卖厂等事件频发,整个创新药产业“寒冬”来临。
受新冠疫情、国际局势动荡以及加息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整体同比回落,融资事件数3057起,同比下滑14.9%;融资金额729亿美元,同比下滑42.6%。
进入2023年,情况并未好转。业内人士透露,相关投融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生物医药融资事件及融资总额同比均有大幅下降,国内市场降幅较大。而在融资难的背景下,很多创新药企都有砍管线避险的动作。
根据浙商证券的研报,5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96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约24.75亿美元,环比上升约23%,同比下降约10%;5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累计发生3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3.94亿美元,环比下降约44%,同比下降约48%。
资深医药行业专家胡晓春认为,原本今年大家判断行业处于复苏性的上升通道,但实际情况不及预期,且CXO板块前期估值过高甚至个别CXO公司存在泡沫现象。药物研发的特性决定其成功概率不会很高且研发成本巨大,我们可以把股价下跌视为一种理性回归或者调整。
2、资本正在抛弃CXO赛道
公开信息显示,资本正在抛弃CXO赛道,今年以来,CXO板块减持雷声不断。
今年3月23日,成都先导(688222.SH)披露,公司8名股东集体发布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不超过18.95%。堪称天量减持。
CXO板块一度出现不同上市公司在相同时间段密集减持:
如4月17日晚间,药明康德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计划减持公司A股股份合计不超过总股本的3%。而同日晚间,另一家CXO药企美迪西(688202.SH)也公告,股东陈春来、美熹企业、美甫投资拟减持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3月29日晚间,和元生物(688238.SH)连抛两份减持公告,股东华睿盛银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所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公司总股本3%,股东倚锋九期计划减持所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6596%。此后一日,康龙化成(300759.SZ)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也抛出减持计划。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药明康德A股共获得62份券商研报看多盛赞。
然而,机构的身体却很诚实。2022年末,持有药明康德的机构家数为1229家,至2023年第一季度仅剩下405家。三个月内近7成机构“提桶跑路”。
3、药明康德业绩增速大幅放缓。
2022年,药明康德实现营业收入393.55亿元,同比增长71.84%;归母净利润88.14亿元,同比增长72.91%。
然而,2023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为89.64亿元,同比增长5.8%;归母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2%。
可以看出,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速已大幅放缓。
有业内人士表示,药明康德曾经依靠着国内成本较低的研发资源,以及在CRO市场中的先发优势,吃到了一波红利。但现在,该行业的“红利”也在逐渐消减。
2004年,药明康德投资人富达亚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投资药明康德的原因正是李革,而我们投资的目的,则是利用中国本土相对便宜的博士生资源,将海外同样的服务用1/3的价格来实现。”而最近几年,随着人力成本上涨,加之海外生产基地布局,上述优势已被压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仿制药大量上市,其价格大幅下滑激化市场竞争,各药企纷纷加大创新研发力度。随着新药研发时间成本及支出不断提高,为降本增效,制药企业对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等的依赖性逐步加强,CXO行业由此进入蓬勃发展期,中国也开始成为CXO行业发展的重要市场。
而今,时代变了,再不转型,或许留给药明康德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