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证网2023-03-30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了解到,由南华期货牵头,东海期货、中粮期货、大地期货及中华财险联合参与的甘肃宁县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日前理赔款达369.46元/亩。该项目总承保面积约2.7万亩,参保农户1509户,总保费约1450万元。
当地人士表示,“保险+期货”为他们解决了“丰产不丰收”难题,为全县的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保障,希望未来携手金融机构,探索更多样化的创新模式更好地保障农户、帮扶企业。
“丰产不丰收”窘境待解
据了解,宁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世界黄土层最深厚的董志塬腹地,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土层质地疏松、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其所产苹果也被誉为“人类第四个苹果”。近年来,宁县上下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小苹果、大产业,小苹果、大民生”的发展理念,把苹果产业作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随着现代苹果产业的“宁县模式”的积极推广,广袤乡村正孕育着新起新的丰收希望。
对果农来说,即使苹果增产丰收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销路、卖出好价格,在本地一些早已响当当的品牌,每年也会有“卖难”之忧。尤其在2020年和2021年宁县地头价只卖到平均每斤1.6-2.5元,果农面临“丰产不丰收”的窘境。
苹果价格风险打击了一些果农的种植积极性,甚至会阻碍以苹果产业为主业的宁县地区乡村振兴的步伐。农业管“丰产”,市场管“丰收”,唯有把握好市场价格风险,才能让“丰产不丰收”的剧情不再上演。随着农户对价格风险的分散意愿日益强烈,同时在越来越多社会主体的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下,“保险+期货”模式已成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县苹果“保险+期货”模式迫在眉睫。
深度调研保障项目合理可行
2022年4月至6月,在甘肃证监局的积极推动下,南华期货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及走访相关管理部门、苹果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等,开展了以苹果“保险+期货”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工作、宁县苹果“保险+期货”可行性研究等活动。
据悉,果农们对农产品特别是苹果的价格涨跌情况非常重视,但了解价格行情和逻辑的渠道不多,价格分散工具更是不甚了解,单个农户进入期货市场交易规避风险的条件还不成熟,至少在技术、经验和成本方面还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宁县试点“保险+期货”项目,既可以解决了果农的风险管理需求,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地方政府对于“保险+期货”的重视程度和农户参保意愿的不断提升,地方对于项目的补贴力度和农户的自缴比例均在增加,保费构成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宁县苹果项目中,引入了郑州商品交易所资金近700万元,市县政府、中华财险、期货公司合计补贴560万元,农户自缴70元/亩,共计约190万元。
“70元/亩,换算亩产后,果农只要自缴5分钱每公斤的保费,就可以参与投保,果农积极性蛮高的……”中华财险庆阳中支总经理介绍道:“我们庆阳中支、宁县支公司深入了15个乡镇,有序分组,挨家挨户进行了项目的宣传指导,如期完成了承保工作。”
南华期货经营发展委员会执行委员李北新介绍说,公司为项目设计的触碰锁定增强型亚式产品,在苹果期货价格前期下跌的过程中触发,直接锁定了114.268元/亩的理赔,后续苹果价格继续下跌,又产生了二次赔付,最终项目理赔了369.46元/亩。宁县项目通过南华期货专业团队的服务为当地果农拉起了价格的“防护带”,铺就了丰收的“致富路”。
高价还有补贴果农喜上加喜
申明村的杨书林有8亩果园,今年产量4万斤,也感叹道:“客商进不来,价格不稳定,多亏参加了苹果‘保险+期货’,拿到了价格理赔,要不我就损失大了。”
尚宝成是宁县合盛镇远近闻名的苹果大户,种植苹果已有十多年了,“种了10多年苹果,没有像今年这么开心,苹果不仅卖了近三年的最高价,而且还从保险上拿到了每斤两毛多的补贴,真是喜上加喜……”他告诉记者,以前以为“保险+期货”只是下跌才有赔偿,而现在价格涨了他还能拿到一定补偿款,这让他很意外。同时他还提到理赔手续很快捷,过完春节理赔款就全部打到他的银行卡上了。“这样的新保险我以后还要买,简直太省心了,有了这个保险我以后只管种好苹果就行了!”尚宝成高兴地告诉记者。
宁县果业局局长范红年介绍,宁县始终把苹果作为农业首位产业、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成功创建了甘肃首家全国苹果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农业产业始终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资金短缺、销售渠道不畅等不可控风险,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保险+期货”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全县的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保障,宁县今后还将更好的携手保险、期货、银行等金融机构,从银行信贷、订单采购等环节入手,探索更多样化的创新模式更好地保障农户、帮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