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和邦生物(603077.SH)推出46亿元可转债计划,不久前2024年6月,和邦生物在互动平台表示,可转债事项正常推进中。
上市以来,和邦生物似乎在不停融资,对资金极为饥渴。公司已经三次增发,两次发行公司债。与此同时,和邦生物账面上却“躺着”巨量现金。
看似资金宽裕,为何还要不断再融资“圈钱”?泡财经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和邦生物的财务真实性,或存在疑云。
1、长年“存贷双高”
和邦生物业务横跨农药和光伏。主要产品有草甘膦、双甘膦、生物农药、生物兽药、蛋氨酸产品、碳酸钠、氯化铵、卤水、磷矿、玻璃、智能玻璃、特种玻璃、Low-E镀膜玻璃、光伏封装材料及制品项目、N+型单晶硅片。
如果从账面资金来看,这是一家非常“有钱”的公司。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45.45亿元、29.05亿元和26.51亿元。
如此“有钱”的公司,为何要大举融资,又要背负沉重债务?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和邦生物流动负债分别达到37.34亿元、36.70亿元和50.90亿元。
一般而言,“存贷双高”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一边需要支付高额的财务费用,一边账上还保留大量的现金,不符合商业逻辑。很多财务舞弊的公司均出现过“存贷双高”的现象。
存贷双高,往往是为了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进行“市值管理”。
当然,仅凭存贷双高,并不一定能判断财务舞弊。事实上,和邦生物还存在其他财务疑点。
2、利息收入变动与存款规模变动毫无关系
对正常企业和个人而言,银行存款、货币资金增加,利息收入必然增加,反之减少也是正相关关系。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和邦生物的银行存款分别为16.3亿元、44.91亿元和28.99亿元。同期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16.81亿元、45.45亿元和29.05亿元。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和邦生物利息收入分别为935.76万元、2268.86万元和6035.14万元。
可以看出,2023年在银行存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和邦生物利息收入却出现了激增。
那么,公司有无可能是购买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呢?
事实上,从公开信息看,和邦生物上市以后从未进行过现金管理、委托理财。
3、再融资真实目的存疑,曾募而不投用于补流
和邦生物宣称,其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将用于和邦生物全资子公司广安必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双甘膦项目。
从表面上看,和邦生物扩产双甘膦是为了加码草甘膦。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称“本次募投项目拟建成年产50万吨双甘膦项目,其下游产品即为草甘膦。”
但事实上,和邦生物是为了再融资打监管“擦边球”。
环保趋严的大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版至2024年版,将草甘膦归类为限制类产业。资料显示,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禁止新建扩建和需要督促改造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草甘膦被归类为限制类产业,所以和邦生物采取“擦边球”策略。双甘膦是草甘膦的中间体,并未受限。
然而,双甘膦当前并不景气。
2022年以来,双甘膦周期下行,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月,双甘膦出口均价为7.23美元/千克。2024年2月,已经降低至2.06美元/千克。
2024年6月双甘膦出口均价2.12美元/千克,略有反弹,但仍呈低迷状态。
作为双甘膦龙头,和邦生物2023年以来业绩持续承压。其2023年归母净利润2979.26万元,同比下降92.49%。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9.18%至63.02%。
这个时候,和邦生物真有必要募集巨资扩大双甘膦产能吗?
事实上,和邦生物过去即曾经募而不投,用再融资手段补充自家流动资金。
2012年IPO以来,和邦生物直接融资额达到86.91亿元,除了IPO外,三次增发,两次发行公司债。
但公司却出现过募而不投。
和邦生物曾在2016年定增募资39.31亿元用于“年产3000吨PAN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后于2019年1月终止执行募投项目。
离谱的是,最终实际投入项目的金额仅3,437.51万元,其余全部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那么,谁知道财务疑点重重的和邦生物,会不会再上演一次再融资补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