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代码:601992)近日发布了2024年半年度财报。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同比减少7.27%;归母净利润为-8.07亿元,同比减少296.72%;扣非净利润为-20.56亿元,同比减少274.70%;基本每股收益为-0.12元/股。
根据半年报,金隅集团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27.29亿元,同比增长27.57%;归母净利润5.02亿元,同比下降32.33%;扣非净利润-6.58亿元,同比下降1993.83%。
金隅集团在半年报中指出,2024年上半年,公司是全国建材行业领军企业,全国第三大水泥产业集团,京津冀最大的绿色、环保、节能建材生产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水泥行业低碳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引领者。
目前,金隅集团的主营业务划分为四大板块——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板块,新型建材与商贸物流板块,房地产开发板块,物业投资及管理板块。其中,原有的金隅涂料业务归于新型建材与商贸物流板块的装饰装修材料子板块之下。除涂料之外,该子板块还包括家具木业和矿棉吸声板两个细分领域。
新型绿色建材板块,2024上半年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亿元,同比下降9%;实现利润-10亿元,同比下降317%。
-水泥业务强化精益运营,加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显著提升,吨成本同比下降35元,6月当月扭亏为盈。水泥及熟料销量3,818万吨(不含合营联营公司),同比下降13%;其中水泥销量3,410万吨,熟料销量408万吨;水泥及熟料综合毛利率10.3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混凝土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实现销量538万立方米,同比减少22%,混凝土毛利率9.8%,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
-新材料业务深化产业链协同,并购金隅杭加,加气混凝土业务实现南北融合,全国布局;公司C端战略初显成效,天坛整装业务保持高增长势头的同时还实现了公司其他产品的协同销售。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亿元,同比增加2%,毛利率13.6%,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金隅集团先后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约170个,总建筑规模达3000多万平米。目前已进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南京、唐山、苏州等17个城市,形成了“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区三大经济圈”的全国化开发格局。
公司目前持有的高档写字楼、商业、产业园区等投资物业面积250.5万平方米,其中在北京核心区域的乙级以上高档投资性物业84.6万平方米;京内外物业管理面积1837万平方米,专业化能力、品牌知名度、出租率和收益水平多年保持北京乃至全国业内领先水平。
尽管如此,在上半年,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行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拖累水泥市场总体需求影响,水泥行业整体呈现“需求持续下降、价格低位波动、行业持续亏损”的运行特征。因此,金隅集团地产开发及运营板块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08亿元,同比下降2%;实现利润-0.78亿元,同比下降112%。
此前,金隅集团曾表示,涂料是建材行业的重要分支之一,集团涂料业务在2024年上半年收入将同比增长28%。但在上半年财报中,集团并没有对涂料业务的业绩展开阐述。
目前,金隅涂料主要是指北京金隅涂料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金隅涂料),原名为北京美涂三旗涂料有限责任公司,在金隅集团2009年推动港股上市时改为现名。北京金隅涂料专业从事建筑装饰涂料、防火涂料、防腐涂料、特种涂料等系列涂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施工技术服务,旗下拥有新疆金隅涂料有限公司、大厂金隅涂料有限责任公司和金隅微观(沧州)化工有限公司等三家子公司。
在金隅集团的指导和支持下,金隅涂料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绿色新型建材行业规模较大的产业化集团之一,不仅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都发挥着绿色新型建材行业的引领作用。而且还是国内较早对标国际标准的防火和特种防腐涂料企业之一,自1990年起,就已经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致力于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高品质涂料,引领中国特种涂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金隅涂料拥有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石油化工防火涂料技术中心和石油化工特种防腐涂料技术中心两大技术研发平台。在防火涂料领域,金隅涂料的多个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填补了国内防火涂料行业的空白,提升了国内涂料产品在防火性能方面的标准。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制定新一轮《科技创新攻关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公司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指导企业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筑良好创新发展生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加大在“新材料、智慧建造、节能环保”三个领域中的“绿色高温耐火材料、低碳维护结构体系与折叠式组合建筑成套技术(智慧建造)、有机固废处理处置资源化技术、碳捕获技术”四个方向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01亿元(2023年同期:2.61亿元),申请专利271 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所属企业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获软件著作权13项;新增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