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2021年业绩创五年新高,引发外界关注。
3月30日,方正证券发布2021年报,实现营业收入86.21亿元,同比增长14.31%;归母净利润18.22亿元,同比增长66.19%,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近五年新高,利润增速在全行业居前。
3月31日,方正证券在北京召开2021年业绩发布会,“2015年至2021年对方正证券而言,是背负历史包袱、艰难前行的7年,也是退而结网、夯实基础的7年。”方正证券执委会主任何亚刚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控股股东重整靴子落地,未来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有望迎来新股东金融科技、综合金融等强大赋能,“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方正证券回来了。”
与此同时,在业绩发布会问答环节,方正证券管理层就方正集团重整进展、与平安证券同业竞争关系、分析师大幅流失、基金投顾资格申请进展等焦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
财富管理发力,去年净利增长超六成
日前,股东处于重整中、融资渠道尚未恢复的方正证券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在行业财富管理转型的趋势下,财富管理业务作为方正证券的“基本盘”,“交易型财管—产品销售型财管—资产配置型财管”的转型路径越发明晰,为增厚业绩带来了持续动力。
根据方正证券年报,分业务板块来看,该公司财富管理收入68.4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79.39%,是营收主要贡献者;其次,投资与交易收入13.0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5.13%。
2021年,方正证券代销金融产品和投顾收入当期合计实现收入9.81亿元,同比增长29.76%。方正证券投资顾问人数为2483人,排名行业第8,投顾业务累计签约资产982亿元,签约客户数72.9万人。
另外,2021年是金融产品销售大年,方正证券金融产品代销增速上也跑赢同业。该公司去年公募产品销售金额246.35亿元,权益类私募产品销售金额78.05亿元,代销金融产品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48.79%,排名行业第14位。
据分析,布局全国的网点是方正证券禀赋之一。截至2021年年末,方正证券分支机构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总数387家,位居行业第4。通过扎根本地并与当地银行网点、企业机构深入合作实现广泛获客,2021年方正证券新增客户132万户,客户总数超过1330万。
在财富管理业务之外,方正证券旗下的两个股权投资平台——私募股权基金方正和生以及另类投资子公司方正证券投资,展现出在利润贡献上提供长期支撑的潜质。2021年,方正和生与方正证券投资合计实现净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133%。
据悉,方正和生长期专注于大健康、大科技等与国家战略高度相关赛道,截至2021年末管理基金认缴规模138亿元,同比增长22%,存续投出项目92个;方正证券投资专注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存续投资项目24个,投资金额10.93亿元。
此外,期货子公司方正中期期货2021年实现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82%,净资产收益率17.79%。
卸下历史包袱,股票质押风险化解
股票质押业务近年来一直是困扰券商业绩的潜在风险因素。
2017年至2021年间,方正证券累计计提信用类业务减值损失23.86亿元,多数因股票质押业务而起,也一定程度侵蚀了利润表现。
受宏观形势及市场波动影响,股票质押业务成为证券行业近几年主要的风险点。方正证券副总裁尹磊介绍,该公司自2017年起,通过积极清收、减值计提等手段,积极化解股票质押业务风险。
年报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方正证券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净值5.93亿元,与2017年末的98.7亿元相比压降了94%。“历时五年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已圆满收官。”方正证券执委会主任何亚刚表示。
尹磊表示,2014年原民族证券发生的20.5亿资金挪用案件,经过这些年该公司的积极跟进处置,在202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接收裕达国际贸易中心等资产作为抵偿,基本完成资产清收,风险敞口仅余0.58亿。
近年券商积极融资、扩大资产负债表并提升财务杠杆倍数的举措频繁,方正证券因为外部因素负债融资受限,不得不“缩表”,财务杠杆倍数也持续下降。
随着控股股东方正集团重整方案落地,融资渠道逐步恢复,方正证券2021年末资产总额增至1726亿元,同比增长40%,创近年来新高;财务杠杆倍数2.9,资产负债表得到较大程度修复。
今年2月25日,方正证券发行31亿元非公开公司债券获上交所无异议函,可以预期的是,方正证券未来财务杠杆倍数提升后,两融、交易等差异化优势业务有了突破用资瓶颈的可能。
走过至暗时刻,靴子落地迎来新股东
在业绩发布会上,何亚刚回忆了方正证券从一家区域性证券公司起步,通过内涵发展、外延扩张,成长为一家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历程,“但途程并不平坦”。
何亚刚表示,方正证在2014年迎来“高光时刻”,净资产排名行业第8,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排名行业第16、第14。“可以说,当时公司上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曾想,风云突变,经营环境开始动荡,并持续了七年。”
2015年,方正证券股东纷争爆发,由此引发该公司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民族证券20.5亿元资金被挪用事件,也被立案调查,导致方正证券后续两年C类评级,网点新设也被暂停。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行业股票质押业务风险爆发,方正证券也未能幸免;2019年,方正证券控股股东出现债券违约;2020年2月19日,控股股东重整,金融机构全面暂停合作,方正证券融资全面受限。“可以说,这是公司的‘至暗时刻’。”何亚刚感慨。
今年1月30日,银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平安人寿参与重整投资新方正集团,这对于方正证券而言,无疑迎来了“靴子落地”。
何亚刚表示,未来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方正证券。随着重整进入实质执行阶段,该公司展业限制解除,机构合作准入恢复;发债资格获批,融资渠道打开;员工预期明确,人员流失状况改善,队伍士气提振;品牌声誉持续恢复。
业绩会问答环节(节选)
3月31日,方正证券召开了该公司IPO之后、规模最大的投资者和媒体交流会,业绩会主题为“新起点、新动能、新高度”。以下为问答节选部分:
问:新方正集团目前重整的进程是什么样?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同业竞争以及未来走向如何?
方正证券董事长施华:第一个问题,根据此前的公告,方正集团“1+4”主体重整整体推动顺利,已进入实质运营阶段。2022年1月30日,平安人寿收到银保监会的批复,同意平安人寿投资新方正集团。平安人寿的最终持股为66.5%。公司将根据重整的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个问题,方正证券和平安证券之间的关系外界非常关心。根据目前方正集团重整计划安排,如完成交割,公司控股股东拟变更为新方正集团,目前正在办理控股股东、实控人变更相关事宜,相关事项尚需监管审批,完成变更的时间尚不确定。
待新方正集团变更为公司控股股东后,中国平安将会间接控制方正证券。方正证券、平安证券等各方都将会严格依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规定和指引,开展相关工作。
我们和投资人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大做好方正证券、平安证券,从而更好的服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相信将本着保障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原则,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解决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的同业竞争问题。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中国平安都会对方正证券在科技、管理、生态等方面对方正证券进行全面赋能,快速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上下都将立足于本职工作,做好公司经营,致力于为客户、员工、股东、社会创造价值,积极保障并维护投资者等各方利益。后续,我们会根据相关进展及时披露。
问:去年方正证券研究所20余人被行业挖走,当时成为行业热点,从这个事件公司领导是否反思和总结,研究所发展思路会不是因此有调整?
方正证券副总裁尹磊:去年有一批分析师流失,这个事情确实是给公司带来了一些反思。研究所到底该怎么搞,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事情。
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从现在整个市场发展需求看,研究所还是非常需要的。现在是一个大财富时代,大量财富都在向资本市场聚集。现在机构的资管规模也在迅速提升,整个机构对研究需求非常大,也给证券公司创造了很多收入,现在很多证券公司也在纷纷发力研究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我们认为未来研究所要坚持如下几点:
第一,发展方向还是要办大型的卖方研究所,为市场提供研究服务,这是我们的定位。此前有人质疑方正研究所要从卖方变为对内服务的研究所,我们澄清一下:研究所未来大方向是争取成为头部的大型卖方研究所。
第二,坚持市场化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做大型卖方研究所,必须吸收高水平的分析师和机构销售加入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第三,要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运营平台。通过打造一个能够支持分析师和机构销售做好工作的高效运行平台,留住大家,让大家更好发挥能力。方正证券提出了将来要打造数字化的研究所,想通过金融科技的赋能来提升整个运营效率。
第四,研究所不光对外服务,内部需求也非常大,公司的投行、投资、财富管理都需要高水平的研究所赋能。研究所在内部协同合作上承担了很重的一个任务。
方正证券研究所也在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前期很多优秀的分析师和机构的销售人员加入到我们团队,例如策略、宏观、金融工程,以及食品饮料、通信、化工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加入了我们的研究团队,整体士气非常高,接下来还会继续扩充队伍。
问:不少券商都已经开展基金投顾业务,方正证券进入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方正证券副总裁姜志军:方正证券已经做好了基金投顾资格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
硬的条件已经具备,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已成立了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投资决策委员会,并且组建了专门专业的基金投顾管理团队。同时,已经做好了未来拟推出产品策略的设计,并且已搭建了基金投顾平台。此外,已经初步搭建了公募投顾交易系统和多账户交易的管理系统。
具备了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的良好基础,这是与其他公司区别的一个独特的优势。方正证券客户基数较大,截至2021年底客户基数1330万户,行业排名第8;投顾签约客户较多,已经达到72.9万人,累计签约资产982亿元。
方正证券专业投顾数量多,取得投顾资格的人数有2483人,行业排名第八;基金销售能力较强,2021年基金代销规模近3000亿,目前产品保有规模800多亿,代销金融产品收入行业排名第14。
因此,从公司层面上讲,目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资格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后续我们正在积极的推进该项业务的申请。
问:证券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尤其是具体的经纪或者财富、投行、投资三大板块。近几年不少券商在营收构成正在趋于均衡,从方正证券披露的年报来看,这三个板块构成有一些差距。请问证券公司比较合理的收入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在于规避掉行业周期,未来针对业务短板会如何补齐?
方正证券执委会主任何亚刚:整个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收入结构是比较高的,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财富管理一直是我们的长板,我们要保持优势业务的竞争力。
长板更长也不代表我们就不管短板。我们有一套独特的模式,怎么样让短板补长,一直在努力。方正的禀赋就是长板财富管理,属于自己摸索出来,如果说怎么样让长板带短板,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实践,我们是依托自身禀赋模式的业务模式。
例如,利用财富管理带动资产管,助力投资银行促进投资交易,并且靠金融科技和研究去驱动财富管理,去驱动投资银行,这样达到各项业务均衡发展的目的。实际上短板补长的过程也是非常的曲折,但是效果是非常的好。
例如,2015年公司有五块短板,但是现在看来五块短板全部补齐了,都不短了,有3块已经很长了,比如投资交易,股权投资、研究业务,通过它们的行业地位、收入贡献、未来的发展潜力已经是长板了。
此外,方正的资管和投行两块业务的短板也补齐了,只是现在还不够长。为什么这些短板补长又没有体现在业绩里,主要是受到公司融资难、融资贵影响,现在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业务投入和产出有滞后。
随着方正证券经营环境逐渐向好,我们认为未来整个公司业务的均衡发展非常有信心。
方正证券副总裁崔肖:我补充一点。方正证券头两大收入来源,主要是财富管理业务和投资交易业务这块。我们在2018年时,投资交易收入占公司比重29%,去年投资交易收入占公司比重是15%,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财富管理业务非常强;另一个更主要原因是投资交易业务前两年因为公司各种原因,比如控股股东重整、融资成本,财务杠杆等,导致没有足够的弹药发挥。
随着重整接近尾声,财务杠杆逐渐的恢复,方正证券的成本逐渐下降,今年产能起码在投资交易产能我认为可以迅速释放,在收入占比上看着更均衡化。
问:方正证券线下网点众多,位列行业第二,但是在同业持续关闭线下网点大背景下是否有关停线下网点的计划?
方正证券副总裁姜志军:线下的网点多,覆盖面广,这正是方正证券独特优势之一。
截至2021年,公司有387家网点,营业部网点数量是排行业第二,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次,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网点,如何管理?我通过方正证券特色的“四化”管理模式,对网点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进行阐述。
第一、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总部直接管理到网点,考核数据精细到一线的网点和员工。方正证券五六千员工考核数据总部统一配送,极大的降低了管理和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
第二、标准化。方正证券的所有网点都是一套指标体系,强调对标、市场份额和增长。保证了管理语言的统一和业务语言模式可复制,好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向其他网点推广。
第三、精细化。以客户分包,量化考核为基础,对每个员工每项业务、每个活动量都进行量化的考核。我们自己的员工包括跟同行交流,方正证券的考核是精细化到了毛细血管,以数据来驱动管理。
第四,柔性化。方正证券根据网点的规模、地区的分类,不同的类别是不同的指标和权重。在保证核心指标一致的前提下,网点可以根据自身的禀赋来调整指标的权重。网点可以根据自身网点权重选择适合做的业务,在公司大的背景下做一些优化,鼓励网点差异化发展。
精细化保证了扁平化执行效果,柔性化保证了标准化合理弹性,“四化”是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基于“四化”管理,2021年有一个统计:开业满3年的网点数98%都是盈利的。
再次,网点是不是如外界所说就是炒股票的?不是的,方正证券鼓励网点综合化经营,让网点的收入更加结构多元化,将网点的定位为公司各项业务在一线的触角,着力推行网点综合化经营。
数据显示,2021年方正证券网点综合化经营收入贡献大概在2021年占比达到24%,非佣、非息费的收入占收入24%。网点的综合化经营也有效的支撑了公司财富管理带动资产管理,助力投资银行,促进投资交易业务发展模式。
此外,我认为网点还有一个价值——提升了客户的信赖度,就近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作用,为公司财富管理转型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基础。
关于大家提到网点未来是不是有关停的计划,我们也注意到有一部分,确实有一些低效网点,或者在区域、市场增长,经济增长或者结合人口等因素,我们对这些网点会持续的优化。但是我们对于网点的定位,对于网点的管理模式是保持不变的,也会采取更多的一些管理工具,包括科技赋能这些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