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经营报2022-12-15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在国内油气产量当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该比重2020年首次超过50%,2021年超过51%。这离不开中国石油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突破。
12月1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石油方面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百万立方米级天然气固定床羰基硫水解成套技术,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万州分厂首次实现工业应用,截至12月13日10时,装置稳定运行900余小时,标志着我国在天然气深度脱除羰基硫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自主研发的固定床羰基硫水解成套技术首次实现工业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天然气高效脱除有机硫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为推动含硫气田开发绿色转型提供支撑。”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总工程师周理说。
羰基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可燃气体,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核心催化剂和配套工艺包存在技术空白,该技术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深度脱除羰基硫技术国产化是打通我国天然气气质升级“堵点”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此次投产的成套技术,羰基硫水解率大于99%,水解反应温度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了40摄氏度,每年可节约燃料气约160万立方米,为实现含硫气田的清洁高效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积极推动羰基硫水解技术攻关,经过基础研究、工艺和催化剂研发、中试放大等阶段,成功研发出固定床羰基硫水解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羰基硫水解技术工艺包。2020年5月,国内首套羰基硫水解技术现场试验装置建成,目前已稳定运行两年以上,奠定了工业应用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关注度颇高。其中,碳捕集技术是CCUS的第一步,目的是分离复杂组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再次利用或注入地下封存。
但由于国内碳捕集存在技术规模小、换热效率低、捕集成本高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CCUS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记者从中国石油方面获悉,近日,由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化院”)碳捕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的溶剂PC-1在格尔木炼厂顺利完成工业试验。
中国石油方面介绍称,新溶剂的吸收解吸性能大幅提升,解决了含氧烟气氛围下溶剂氧化降解与腐蚀失控导致成本上升的难题。在复杂组分气体处理量每小时5万立方米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纯度稳定达到99.7%以上,新溶剂运作效率较传统胺提高20%以上,预计节约成本超过20%。
近年来,石化院将低成本捕集作为技术攻关的核心,采用AI量子化学计算技术,挖掘化学溶剂基因库配方,开发了新一代吸收溶剂PC-1,在提高处理量的同时减少了设备体积和占地,大幅降低捕集成本。
PC-1溶剂第二阶段试验,即超重力解吸反应器大型化试验将于2023年4月开展。该阶段将主要测试PC-1溶剂与新型反应器的匹配程度、长期使用效果、解吸效率提高效果和降低解吸能耗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