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2023年4季报基本披露完毕,备受市场关注的丘栋荣、张坤等管理的基金4季度报告纷纷亮相,明星基金经理4季度调仓布局情况也浮出水面。券商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4季度基金减仓银行股,持仓比例较3季度末有所下降。不过,国有大行和优质区域银行作为避险策略标的仍有一定增持。
多位银行业券商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持仓环比下降或与市场担心银行经营压力上升等有关。不过,数据显示,开年来,银行板块表现强势,另外,已披露的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银行盈利韧性强。业内认为,从估值波动的角度来看,银行体系未来盈利能力有望趋于稳定,“中特估”政策逻辑将为银行PB提供安全垫,银行板块后续PB下行空间有限,高股息策略有效性大幅提升,看好股息率高、盈利相对稳健个股。
整体仓位环比下降国有大行和优质区域银行获增配
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截至发稿,不少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出现银行股的身影。此外,基金经理对重仓银行股的布局动作也有所差异,部分加码的同时也有部分银行股遭到减持。如,截至去年4季度末,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持有的招商银行A股股数相较于3季度末由1.15亿股减持至0.95亿股,由第6大重仓股降为第8位。
另外,招商银行港股在去年3季度新进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后,在4季度退出。不过,诸如王宗合管理的鹏华优质回报两年定开基金在4季度则未对重仓银行股宁波银行进行操作。
整体来看,在去年3季度持仓环比上升之后,基金持仓银行股占比在4季度末环比下降。根据中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统计,从截至1月22日全部基金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的4季度重仓股配置情况看,4季度基金减仓银行股,持仓占比下降至1.99%,环比降低0.56个百分点。
从持仓银行个股来看,去年4季度,基金继续增配国有大行和优质区域银行,增持的银行有农行、工行、苏州银行、建设银行。从持股数量变化看,除建行外上述市值增持个股持股数均较上季末有增加,农行、工行、苏州银行4季度持股变动占比总股本分别较3季度提升0.03%、0.01%、1.35%。
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4季度末,基金持仓苏州银行6906万股,上一季度末则为1938万股;另外,2023年4季度末持股农业银行5.6亿股,上一季度末为4.38亿股;2023年4季度末持股工商银行5.9亿股,3季度末则为5.7亿股。除此以外,优质农商行也有一定增持。苏农银行、沪农商行、江阴银行、渝农商行4季度持股变动占比总股本分别较3季度提升0.71%、0.08%、0.01%、0.01%。
从全口径基金的变动情况来看,2023年4季度主动基金加仓比较多的银行主要是苏州银行、苏农银行、沪农商行,加仓比例分别为1.35%、0.83%、0.15%,减仓比较多的银行是宁波银行、成都银行、南京银行,减仓比例分别为2.25%、1.2%、0.82%。
2024开年来银行板块表现强势业内看好股息率高、盈利相对稳健个股
对于基金持仓银行水平下降,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认为,一方面市场担心银行经营压力上升,受损于存量按揭降息、经济下行和城投化债;另一方面,2023年4季度阶段性市场反弹使得部分资金流出银行股。
“减仓最多的是机构持仓较多的优质银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担心银行股,尤其是高分红标的拥挤度较高,但从季报持仓来看,机构增持个股的力度有限。当前无风险利率下行叠加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红利低波股票仍有望享有较好绝对和相对收益。
展望后市投资思路,多位银行业分析师看好股息率高、盈利相对稳健的银行个股。知名基金经理丘栋荣表示,后市投资思路上,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通过精选基本面良好、盈利增长积极、价值被低估的个股,构建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力争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供给端收缩或刚性,但仍有较高成长性的价值股,主要行业中包括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等。
数据显示,开年来银行板块超额收益显著。截至1月23日,银行板块指数累计上涨1.13%,同期沪深300下跌超5%,而截至1月19日银行板块指数整体涨幅超过2%。个股方面,截至1月23日,开年来,沪农商行累计涨幅超8%,招商银行累计上涨7.8%,苏州银行累计涨幅约为7%。
2024年开年来银行板块表现强势,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这受三大因素驱动,其中,在股市震荡下行、债市收益率快速走低背景下,资本市场高收益资产匮乏,高股息资产凸显投资性价比;同时,信贷“开门红”预期较强,机构投放强度差异引导选股逻辑,上市银行2024年营收有望转正;另外,银行板块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特征,后续估值下行空间较为有限。
王一峰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宏观经济增速中枢下行、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背景下,股息率与社会融资成本之差持续走阔,高股息策略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银行板块作为盈利稳定、股息率高、估值波动低的类固收资产,已凸显投资性价比。投资标的上建议继续关注传统的“低估值、高股息”品种;区域经济韧性强、信贷脉冲维持强度、盈利增速较高的中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