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长城汽车(601633)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315预测:“背刺”比亚迪后,不再信任“老保定”的长城汽车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3-14  长城汽车内幕信息

来源 :银箭财经2024-03-14

  315前夕,打工人无声的反抗,将长城汽车架到了火上。

  尽管每年的3月都是人员流动的旺季,无论是跳槽、换工作,还是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优化”,离职人数都会在这个月前后迎来小高峰。

  但上至20年老员工,下至任职7天的新人,在同一时期集中离职的情况,还是相当罕见。尤其是这种事,居然会发生在长城汽车这样的老资格企业身上,就更是令人难以相信。

  刚刚因为“背刺”比亚迪,在口水仗中不落下风的长城汽车,为何这么快就“众叛亲离”了?

  一、三年未达销售目标,长城汽车“清算”营销中高层?

  长城汽车的离职风波之所以能够震惊四座,主要是因为“老保定”和大量中高层员工的离开。

  1984年成立于河北省保定市的长城汽车,在经历过40余年的发展和变迁后,仍有不少从最初坚守至今的“老保定”员工。对任何企业而言,不管这些员工职级如何,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而且作为老员工,面对年龄的限制,以及与公司休戚相关的股份利益,除非是完全干不下去,否则绝不会轻易动了离职的想法。

  毕竟主动离职的话,可是没有N+1等相关赔偿可拿的,对打工人而言可谓“血亏”。

  但是在这轮离职风波的名单中,偏偏出现了不少任职时间超过10年、20年的老长城人。

  同时最令人想不明白的是,离职的大都是长城汽车中高层管理人员。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三位副总级别的高层员工,以及超过十位的科长、部长等中层核心干部,其中个别中高层员工的任职时间,甚至只有7天。

  对此,社交媒体和网络渠道中流传着两个相互关联的解释——

  其一,长城汽车在2023年10月份推动反腐行动后,趁机进行了组织架构的“大换血”,春节前后“优化”掉了这一轮离职的员工。谈拢竞业协议、离职补偿等等后续纠纷,刚好集中到了现在一起公布。

  另一个,则是长城汽车为了扭转业绩颓势,空降了大量管理层,导致内部工作环境陷入长期的紧张氛围。再加上高KPI的压力,老员工怨声载道,新员工难以适应,最终只能选择离开。

  经过采集各方面信息,银箭财观团队认为,反腐的“阵痛”也好,高KPI压力也罢,或许都没有触及根本。

  真正的原因,可能就藏在某位长城汽车员工的牢骚中:“董事长已经不信任我们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背后的能量,足以让每一个从业人员冷汗直冒。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是汽车行业的传奇人物,同时也称得上国产汽车的灵魂人物之一。如此一位站在顶点的大佬,如果公然表示对某位员工的“不信任”,几乎可以当场宣告该员工职业生涯的终结。

  作为掌舵长城汽车多年的资深企业家,魏建军显然也不会随意作出这样,足以令人被整个行业“封杀”的评价。但这并不妨碍,在长城汽车业绩明显出现问题后,对市场营销部门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长城汽车在今年1月23日披露的2023年业绩快报中就能看到,2023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1734.10亿元,同比增长26.26%。但是归母净利润只有70.08亿元,同比下滑了15.22%。

  这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增收不增利”,自2019年净利润下滑13.64%后,这是近5年来长城汽车首次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

  不同于2019年,彼时长城汽车营收利润双降,全年营收同比下滑了3.04%。2023年在营收上升明显,甚至超出市场预期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大幅下滑,怎么看都不正常。

  

  更别说因为这份业绩快报,长城汽车的股价一路下跌,2月5日甚至跌至2020年至今以来的最低点19.11元。尽管随后其股价开始逐步回升,至3月13日已经涨至24.33元,但长线观察,长城汽车仍将长期于低谷徘徊。

  这一切,源于近三年来,长城汽车的整车销售业绩都没能达到预期。

  据了解,长城汽车2021年至2023年的销量考核目标,分别为149万辆、190万辆、280万辆。但这三年的实际销量,分别是128万辆、106万辆、123万辆。

  如果说2021年和2022年,因疫情因素,长城汽车的销售部门还有理由推卸责任。2023年经济复苏,比亚迪卖车都要卖断货的这一年,长城汽车连预期一半的水平都没能达到,实在就难以说过去了。

  也难怪长城汽车要“优化”掉,长城汽车销售服务中台负责人、哈弗品牌营销执行副总、长城汽车用户运营中台负责人这三个副总级别的高管,以及主要涉及魏、哈弗品牌的销售、公关传播、市场营销等岗位的中层员工。

  不过与此同时,银箭财观团队也在思考另一个可能——长城汽车多年来都难以完成的销售目标,是不是因为定得太高了?

  毕竟早在2016年,魏建军曾一度错判行业发展趋势,不好看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评判称“长城只做新能源行业的追随者”,导致长城汽车错失转型最佳时机,至今仍在努力追赶第一梯队的背影。

  长城汽车的问题,会不会根本不在打工人身上?

  二、高居2023投诉榜第二,长城汽车选错“甩锅”重点?

  不得不说的是,长城汽车近些年的投诉,越来越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产汽车品牌中,投诉量最多的三位,由高到低分别是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

  针对比亚迪的投诉,主要是因为比亚迪为了“冲销量”,推出了力度极大的厂商降价政策,对不少新车型进行了大幅度降价。

  就像前不久引发广泛热议的“乘客打车比亚迪后狂笑不止”的视频,比亚迪车主一句无奈的“7万8是吧”,刺痛了不知多少在14万元价位购买比亚迪秦的车主。

  相比之下,长城汽车遭到投诉的原因中,虽然也多以厂商降价为主,但不同于比亚迪,长城汽车的降价政策直接和保价期产生了冲突。例如魏牌旗下的蓝山DHT-PHEV,在上市时厂商曾承诺保价至2023年底,但才到2023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大幅降价。

  考虑到长城汽车2023年实际销量还不足预期目标的一半,如此急迫的降价行为,只能解释为销售部门被KPI压得“急了”。

  虽然比亚迪新车发布一年就价格“腰斩”的行为,同样谈不上优雅。但是两相对比,至少在银箭财观看来,长城汽车无论是手段还是形象上,都远不如比亚迪那样显得有分寸。

  尤其是在此之前,长城汽车还以“背刺”的姿态,和比亚迪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口水仗。

  回顾那场冲突的开头,2023年5月25日,长城汽车发表声明,指出比亚迪公司旗下的两款热门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存在排放未能达到规定标准的问题,并已经向相关部门递交了举报。

  姑且不谈汽车行业的商战中,长城汽车“打小报告”式的举报行为是否开创了某种先河。仅从结果来看,声明发布的当天,比亚迪股价下跌2%,长城汽车的股价反而下跌7%,从某种意义上这也算两败俱伤了。

  更具戏剧效果的是,2023年315前夕,长城汽车刚刚发布悬赏,用1000万元通缉“网络水军”。

  在当时,长城汽车还声称在整个2022年,都在遭受“某品牌”有组织的攻击,对此已经掌握了完整的证据链。

  两件事情放在一起,银箭财观不得不思考,这个“某品牌”会不会就是比亚迪?手握证据的长城汽车,选择了“同归于尽”的报复手段?

  这个危险的想法其实也并非无的放矢,毕竟从早些年,长城汽车似乎就有着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友商”发动舆论攻势的习惯。

  例如,长城汽车在2018年曾对吉利汽车提出指控,称其雇佣网络水军,并对长城汽车进行抹黑,具体手段为“踩一捧一”式的贬低。此外,在2020年,长城汽车再次声称,受到长安汽车组织的针对哈弗H6等车型的“进攻性”负面传播的影响。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难以评论。

  不过如今315在即,行业投诉榜单排名第二的长城汽车,除了“优化”营销部门中高层之外,是否更应该担心一下,会不会和打了许久口水仗的比亚迪一起,登上曝光的舞台?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