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沙银行曾提出“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的十年发展战略。十年之期还未到,2023年9月,长沙银行便官宣了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大关的消息,提前两年实现上一轮十年战略的收官。
近年来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长沙银行提前实现资产破万亿的目标,并同步实现盈利增长,与其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无关系。在日前长沙银行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中,该行透露称,2024年,将重点调优资产负债配置,从资产端、负债端两端来共同发力。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2023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24家银行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长沙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数据显示,2023年,长沙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48.03亿元,同比增长8.46%;利润总额93.88亿元,同比增长8.0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63亿元,同比增长9.57%。
面对2023年银行业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净息差收窄的挑战,长沙银行展现出了强劲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增长势头。盈利结构的优化是长沙银行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2023年,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00.28亿元,同比增长11.47%,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75%,给盈利带来了较大支撑。同时,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7.75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14.28%,中收增长强劲。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长沙银行盈利的韧性凸显,与经营规模的稳步增长、资产质量的提升相关。
在经营规模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10200.33亿元,同比增长12.74%,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4883.91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623.53亿元,增长14.64%;负债总额9517.14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1091.52亿元,增长12.95%,其中吸收存款本金总额6588.57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802.09亿元,增长13.86%。
长沙银行在2023年业绩报中指出,在动态的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中,该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合理,存款、贷款在总负债、总资产中的占比较高且保持稳定,负债成本也处在相对低位,是其盈利能力保持持续领先的原因之一。
在资产质量方面,近年来,长沙银行持续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不良处置三道关口,优化完善资产质量管控机制。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不良贷款率1.15%,较2022年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管控稳中向好;拨备覆盖率314.21%,较2022年年末上升3.12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持续加强。
夯实差异经营能力优化县域金融服务
在谈及核心竞争力时,长沙银行在其2023年业绩报中提到,作为区域性中小银行,长沙银行致力于将固有的地缘人缘优势与决策链条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差异化深耕能力。
深耕县域经济便是长沙银行差异化发展的策略之一。
从2021年起,长沙银行便强势推进“县域战略工程”,并将县域金融作为“一号工程”战略定位。2023年,长沙银行在县域经济的布局,使其业务指标再创新高。
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县域存款余额达到2045.74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282.32亿元,增长16.01%;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697.00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273.93亿元,增长19.25%;县域零售客群624.87万户,较2022年年末增加59.56万户,增长10.54%,成为全行零售客户的主要增长来源。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长沙银行持续下沉“金融+非金融”服务。
在金融服务方面,长沙银行创新适配县域产品,助力产业振兴。如该行持续推进“湘村快贷”创新试点,成功搭建包含85万涉农客群的基础数据库;升级迭代“湘农快贷”,业务品种从单一粮食作物扩充到蔬菜、粮食、水果、烟叶、茶叶、油料六大品类,展业机构实现湖南省内县域100%覆盖,截至2023年年末,“湘农快贷”授信金额达到2.1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9亿元;聚焦产业特色,长沙银行围绕“一行一策”“一县一特”推出具有鲜明地域产业特色的授信专案。
在非金融服务方面,2023年,该行与省公安部门联合搭建“反诈宣传平台”;与省供销合作总社签订“湖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本地生活生态+金融科技生态的生态圈。为助力村支两委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以及满足村民高频日常生活需求,长沙银行打造了“湘村在线”。截至2023年年末,“湘村在线”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在线用户数突破10万户,有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长沙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谈及下一步在县域的布局,长沙银行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中透露称,一是要在服务广度上继续拓宽,全力深耕县域巨量的“长尾客群”,依托县域支行和“湘村在线”平台为县域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金融服务;二是要在产品体系上完善优化,形成精准满足县域市场需求的产品矩阵和服务体系;三是要在发展模式上持续精进,全面服务智慧政务和民生事业,全力支持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强化金融科技对县域业务的精准赋能。
深化零售发展转型穿越周期优势凸显
除“县域战略工程”外,长沙银行的又一大拳头业务是零售业务。
银行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业绩往往与经济运行周期同频共振。而零售业务作为抗周期能力较强的业务,已经成为拉动银行增长的重要动力。
区域充沛的居民消费活力为长沙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消费类贷款的业务情况看,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675.66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119.91亿元,增长21.58%;信用卡累计发卡332.77万张,较2022年年末增加26.79万张,增长8.75%。
客群规模不断扩大,是长沙银行提升市场份额的基础。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零售客户数达到1769.79万户。
基于此,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个人存款达3360.93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642.13亿元,增长23.62%,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51.01%;长沙银行个人贷款达1847.72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127.30亿元,增长7.40%,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37.84%,个人贷款日均规模同比增长12.01%。
个人客群流量和黏性不断聚集的背后,是长沙银行做大客户规模和做深客户关系两手抓的结果。
为做大客户规模,长沙银行通过代发工资、医保社保代发、公私联动、社区网格化等举措持续扩大基础客群;为做深客户关系,该行搭建丰富的本地生活生态场景,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建立异业联盟,提供多元化服务内容。
同时,长沙银行不断完善财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该行零售业务持续增长的动力。
截至2023年年末,长沙银行财富客户数达117.97万户,较2022年末增加20.03万户,增长20.45%;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4001.77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696.92亿元,增长21.09%。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达5.20亿元,同比增长150.81%。
长沙银行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中透露称,下一步,该行将做精基础零售服务,以“吃喝玩乐美、医养教游娱”为主线,实现零售基础客群需求的精准洞察和高效满足;同时,做深财富管理服务,以“稳健”和“陪伴”为主题,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专业财富管理品牌。
平安证券方面分析认为,长沙银行对于零售业务模式的探索仍在持续迭代升级,随着未来零售生态圈打造、运营更趋成熟以及县域金融战略带来的协同效应,长沙银行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力将得以保持。
高质发展战略先行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其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正确的战略能够引导银行精准定位市场,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同时促进创新,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沙银行董事长赵小中在2023年业绩报的致辞中写道:“追溯过往,我们持续优化和迭代战略布局,2015年构建‘一体两翼’业务体系、发力零售转型,2016年打造‘四大战略品牌’,2020年擘画‘生态银行’蓝图,2021年强势推进‘县域战略工程’,2022年前瞻谋划‘零碳银行’,2023年制定出台新一轮中长期发展战略。应该说,每一次战略调焦都踩准了中部崛起、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三高四新等重大战略的金融鼓点,分享了经济转型的红利,也切实肩负起了服务地方的责任。”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长沙银行又制定出台了《长沙银行十年(2024—2033年)战略暨三年(2024—2026年)发展规划》。
长沙银行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朝着“以人为本、客户中心,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特色鲜明、价值领先的现代生态银行”这一战略愿景不断前进。具体而言,坚持“本土化、轻型化、数字化、场景化”四化转型路径,坚定“做强长沙、做大市州、做实县域、做精广州、做优子公司”五做方向,建设“本地生活生态、产业投行生态、市场投资生态、内部组织生态、金融科技生态”五大生态,提高“创新服务能力、资负管理能力、数字支撑能力、组织协同能力、全面风控能力、文化驱动能力”六大能力,聚焦“县域金融、新型政务、财富管理、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零碳金融、金融投资”八大重点,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特色鲜明、价值领先的现代生态银行”。
该行新十年战略按三步走,其中2024—2026年将从“产业服务提升、县域持续发力、客群深度经营、子公司加快发展”四个维度,通过全力推进包括公司业务转型工程、零售业务精进工程、县域业务突围工程、综合化经营拓新工程、风险防控攻坚工程在内的十大重点工程,确保实现经营指标稳健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资产质量全面优化。
在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发展“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指引下,长沙银行将坚守服务实体初心、深耕湖湘使命,持续加大优质金融供给,为湖湘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的长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