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证券网2024-06-19
6月19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分享了对于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趋势性变化的洞见,并从传统商业银行角度出发,提出了三点相关建议。
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出现六大趋势性变化
刘珺表示,需要关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趋势性变化。
一是科技创新速度和维度有所变化。“过去大家一直在说摩尔定律在高速创新的过程中能延续多长时间,是否会有衰减。从目前结果来看,并未衰减。”刘珺表示,摩尔定律依然成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发展速度会更快。从人工智能芯片发展速度可以看到,八年间效率提升一千倍,远超摩尔定律。这种发展速度表明,科技创新的边际效应或在递减,传统经济学定律在此领域可能被颠覆,尚不知道未来实践如何。
二是科技创新的马太效应出现强化版,赢者通吃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头部企业、科技巨无霸对生态系统和产业的重塑作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超乎想象。
三是分工趋势出现根本性变化。他认为,通常在提到科技创新时,可能会有从0到1、1到100的分工:有些人注重颠覆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也就是0到1;有些人在应用端多发挥作用,聚焦1到100。现在这个趋势出现深度调整,这种调整是从0到1、1到100,变为从0到100甚至0到边界,覆盖了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一旦科技巨无霸有了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可能从0覆盖到10000甚至更多。若在应用层面下很大力气,能得到一定市场份额,但是这种市场份额的成色以及可持续能力有多少,尚不得而知。
四是科技及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渗透在方方面面。他认为,以前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比如互联网+、科技+,现在“+”的符号作用已经不够了。数字底座以及数据底座变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什么都做不了。
五是人工智能逐渐变成人类智能的平行叙事。过去人工智能是客体,人是主体,现在人工智能变为近乎与人平行的主体。这种平行叙事的出现要求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两个主体平行存在,在做科技伦理设计时,应该把两个主体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设计,不能站在人类主体角度去设计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约束条件和规则制度。
六是未来微循环和微生态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过去更多是一种平台化叙事。但是现在资本市场的功能变成无数的微循环,变成无数的生态。”刘珺表示。
“作为传统金融人,我认为未来微循环、微生态会越来越多,它会不断地把传统资本市场份额逐渐吸收。”刘珺认为,需要资本市场是因为需要一个可信的环境、一个交易和清算的制度安排,以及一个价值创造平台。如果微生态也能承载上述作用,甚至科技巨无霸公司、头部企业能承担这个作用,将来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能会变成比矩阵还要复杂的系统,而这或将给金融人带来巨大挑战。
科技创新需要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
基于传统商业银行角度,刘珺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金融服务方式要再延伸、再重塑,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领域。如果没有大量债务融资嵌入到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中,再多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也无法撬动大规模的创新融资。因此,科技创新仍需要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
第二,以金融服务内容再定义和再深化,促进优质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挖掘。目前,作为传统商业银行,仅理解金融市场远远不够,需要发展出垂直向度的产业知识,这会帮助传统商业银行更好地完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
第二,以风险管理策略的再审视和再优化,有效地平衡发展和安全。将来银行不仅控制管理风险,还要变成定价风险,甚至有目的性地主动做工程化风险管理体系,将来创造出一套定价和风险管理的模型。
“传统商业银行需要被改变的东西很多,但我们从来不怕改变。我们拥抱改变,拥抱明天。”刘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