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做好经济金融工作明确了根本方向。商业银行必须构建更加适配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模式,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安全。面对新挑战、新要求,商业银行需要着力加强现代化的信贷管理体系建设,为投融资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信贷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19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银行信贷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做好银行信贷管理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深入研判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挑战,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风险挑战中抓住新的机遇。
从外部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震荡调整。俄乌冲突持续,大国博弈演进加剧;全球供需循环受到严重干扰,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主要发达经济体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减弱,资本市场震荡加剧。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短期压力,以及人口老龄化、区域经济分化、潜在增长率下降等中长期挑战。同时经济金融运行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外部冲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金融的一些风险隐患可能“水落石出”。从内部来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能力面临更大挑战。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信贷投放的资产选择、监管合规问题和风险演变态势需高度重视;存量资产质量管控面临较大压力,大户风险、突发风险多发,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仍较为突出,新型风险传染更加复杂,境外风控难度进一步上升。资产规模大幅扩张与人员队伍的匹配性不足,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风险管理效能亟待破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新的部署,也对加快构建更加适配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发展模式,打造更具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坚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认识风险、治理风险,践行“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亡羊补牢、举一反三”的风险管理方针,不断迭代升级集团信贷管理体系。
现代化信贷管理体系的内涵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满足当前及未来内外部形势对信贷管理的更高要求,必须深刻把握“适应时代、竞争领先、普惠大众”的现代银行内涵,着力统筹推动现代化的信贷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有效发挥“规划+系统+机制+队伍”矩阵合力,实施内涵型发展策略,提高信贷业务全要素产出效率,真正实现“全面、主动、精准”的信贷经营与风险管控效果。
“全面”是指深化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强化集团“一盘棋”统筹,覆盖境内境外、表内表外以及总行和子公司,提升条块联合作战能力,从机构端、客户端、监测端和系统端贯通统一风险偏好,强化风险穿透管理、实现风险的有效监测和实质把控,真正落实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防管理真空。“主动”是指着力推动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和投融资规划落地,增强行业信贷政策的预判能力,提高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落地执行的约束力,增强资产选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信贷结构由被动形成向主动配置的转变。“精准”是指持续升级全流程的智能信贷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分池分区分块的实施方案,强化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客户周期规律在监控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的分层精准管理。
建设现代化的信贷管理体系,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融资结构,形成质量与效益平衡的资产组合;建立高效敏捷的智能化系统,搭建数字化管理的科技支撑;完善科学有效的信贷管理机制,强化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制度保障;打造专业化的信贷人才队伍,夯实可持续发展的人力基础。
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融资结构
投融资结构决定着长期资产质量和收益。商业银行要着眼于现代化的经济和产业布局,强化规划顶层设计,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结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适应性和匹配度。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总量领先、质量稳定、结构平衡、资本节约”的投融资结构,不断推进投融资业务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及安全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是加大投融资规划制定与执行力度。在投融资规划全覆盖基础上,重点推进构建结构优化长效机制和规划落地管理闭环,高质量保障规划穿透实施。夯实投融资业务客户基础,优化信贷行业、客户、期限、担保和品种结构,平衡好价值、风险和资本的关系。二是不断强化相关政策的配套保障。精准制定行业政策和准入标准,选好赛道,高质量支持制造业、战略新兴、绿色、普惠、乡村振兴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跨周期信贷布局。同时,合理配套绩效考核、授权、FTP(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经济资本占用等多维度差异化管理措施,全方位做好对分支机构的投向引导与政策支持。三是树立投融资流量管理理念。加大存量移位管理力度,做好与投融资规划的有效衔接,移入端明确结构投向整体布局,移出端强化前瞻风险识别和管理。动态优化信贷结构,控制风险加权资产过快增长,不断挖掘存量资产周转空间,统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建立高效敏捷的智能化系统
大力推动以“数据+模型+自动化管理”为核心的科技赋能,不断提高金融科技的智能化水平,依托IT技术新生态、数字银行、客户体系,形成前中后台风控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由人控、机控向数控、智控升级。
一是夯实数据应用基础。拓宽外部数据来源,大力挖掘行内数据,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台,强化数据动态实时获取和深度整合共享,更加突出聚焦客户及其行为,健全信贷数据管理长效机制。二是着力推进模型创新与效力提升。加大模型创新合作与引进力度,畅通模型嵌入业务流程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模型产品化部署的方式,将风控模型向前中台延伸,提高从客户营销拓展、金融产品配置到信贷业务全周期全流程的模型辅助决策效能。三是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建立强大的风险监控中心,加大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时监控每个客户每笔交易,确保合规和风险可控,同时努力实现科技辅助决策水平的大幅提升。四是加大金融科技赋能基层力度。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在夯实风控基础的前提下,推动流程优化和系统智慧化,统筹兼顾获客、尽调、审批、贷后、处置等环节,实现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完善科学有效的信贷管理体制
坚持以塑造合理的前后台关系和总分行关系为重点,真正形成同步聚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协同局面,实现商业银行统一风险偏好下的战略执行与责任落实。
一是深入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强化信用风险一体化管理,从机构端、客户端、监测端和系统端统一风险偏好。全面梳理总行分行和子公司、境内境外、表内表外、商行投行、线上线下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管理机制和措施、压实各方责任,防止管理真空。二是持续升级智能信贷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分池分区分块的实施方案,强化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客户周期规律的分析和预判,统筹新增逾期防控、存量风险化解与不良贷款处置,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大户风险精准化解,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三是不断强化三道防线相互制衡与协同配合。进一步发挥信贷委员会等决策机构集体审议和联防联控作用,持续优化调整信贷政策、机构授权、客户准入、考核评价等管理工具,向各级机构前中后台部门有效传导银行统一风险偏好。
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信贷管理人才队伍是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依靠。为此,应加强信贷条线队伍建设,坚持以专家治贷和专业治贷能力提升为核心,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升专业性。
一是深入推进专家治贷。进一步加大信贷风险官派驻力度、扩大派驻机构范围,全面覆盖境内分行、境外机构、综合化子公司、总行部门。强化专家治贷、专业治贷,提高一道防线部门风险管理负责人独立性,实行双线汇报和考核,不断完善信贷风险官履职管理与支持保障机制;加强优秀管理经验分享,深入传导审慎稳健的信贷文化。二是持续强化关键岗位人员管理。规范关键岗位任前审核、任中监督和履职评价,加强关键少数的任期管理和异地任职要求,加大用权监督力度。层层压实各级机构领导班子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和一把手第一责任,对出现重大区域性信用风险的,要追究机构领导班子责任。三是大力提升信贷队伍专业能力。做好队伍建设规划,围绕总量与结构优化,聚焦行业研究、数据分析、风险监控、经营处置等条线重点人员队伍,建立健全信贷核心人才库;构建线上线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持之以恒推动信贷从业人员全面持证上岗。通过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信贷队伍,为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