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判定,悬而未决。
一起车祸,令赛力斯问界站上风口浪尖。
10月14日,赛力斯发布关于武汉市问界M9交通事故的声明,表示经过数据分析,在事故发生前,车辆已经退出智驾,且各项功能正常。
事发数日前,湖北江西商会副会长罗某与家人驾驶一辆问界M9,被大货车撞上,结果一死两伤。
此前,一辆问界新M5在高速智驾状态下未能紧急制动,撞死了11只羊,起因同样在调查中。
短短一个月,发生了两起事故,赛力斯问界的智驾安全性遭到质疑。
“有关智驾的交通事故这么多,未必全是用户的问题。”
有市场人士表示,类似智驾事故的责任判定,车企目前往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增加了还原真相的复杂性。
1
责任难定
此次问界M9事故,尚未公开详细情节。问界在14日的官方声明中,排除了智驾功能出现问题的可能,表示会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问界用户关怀中心也回应媒体称,在智驾功能退出状态下,车辆会提示用户立即接管。
综合问界官方的表态,事故原因指向驾驶者操作失误这一方向。
外界的疑问在于,问界M9搭载的高阶智驾,具有NCA、智能泊车、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应当可避免事故发生。
“该系统能够在时速120km/h的情况下,瞬间稳稳刹停。”华为车BU CEO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即便出现倒车过程误踩油门的情况,AEB系统也能迅速介入制动,避免事故。
今年4月,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司乘3人遇难,有关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的问题,也未得到解答。
当时问界的声明称,该车辆发生事故时车速115km/h,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特性均正常。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开。
熟悉汽车行业人士郑谊告诉记者,这与涉事车辆搭载的智驾方案成熟度,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绝对。
“如果准确率是99%,看上去已经很成熟了,但还有1%的概率不准确。这意味着100次中有一次可能识别不准,如果卖出20万辆汽车,识别不准的数量就会随之增加。”
郑谊认为,一系列事故悬而未决,是因为智驾缺乏第三方数据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即陷入责任判定困难的局面。
“一旦出事故,车企就让用户背锅,这肯定不对。”一名车主表示,这是全行业的问题。
2
核心卖点
赛力斯问界出道即巅峰,有赖于华为带来的品牌溢价。
“对于造车新势力,若没有智驾能力,消费者难以买单,品牌价值也会缩水。”有行业人士向《21CBR》记者指出。
赛力斯采取了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到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等,华为全方位介入。
比如问界M9,其内外设计、座舱、动力都由华为负责,配备了华为ADS2.0高阶智驾系统。
根据社交平台的车主用户交流信息,问界品牌的智驾功能,是影响购买决策的一大因素。
华为余承东在个人微博透露,华为智驾总里程,当前已超过4.6亿公里。
来源:网络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界系列,均采用华为的智驾方案。
比如,余承东公开回应过,问界新M7Plus采用的是博世和福瑞泰克的智驾方案,不是华为的AEB方案,且该方案最高工作范围是85km/h,用户驾车已超速。
只是,博世也公开声明,否认涉事车辆采用了其智驾方案。
有市场人士告诉记者,按照产品价格梯度,其实智驾有高低配不同解决方案,即便是同一款车,也分为视觉版本、激光雷达版本,而厂家在卖车时,统一宣传高配。
“造车新势力的态度非常纠结,为了免责和合规,会强调自己仅是‘辅助驾驶功能’,可又标榜技术‘先进性’。”汽车分析师梅松林表示。
从责任归属来看,被诟病之处也在于,一系列车辆事故发生后,相关技术方案提供商未给予回应。
3
重注智驾
今年赛力斯一路高歌猛进。
在M9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赛力斯宣布扭亏为盈,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35亿-41亿元,而且前9个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1.6713万辆,同比增长364.23%。
赛力斯掌门人张兴海也相当高调,动作频频。
他接连推动重磅收购,包括12.54亿元收购赛力斯电动55%股权,25亿元拿下问界商标,以13.29亿元收购赛力斯汽车19.355%股份。
8月,赛力斯更是大手笔,斥资115亿元,购买华为持有的引望智能10%股权。
国庆7天,M9大定突破7800辆,M7大定突破9000辆。
随着销量和影响力扩大,张兴海更希望打造自己的生产制造和供应链能力。
9月,赛力斯花81.63亿买下智能电车“超级工厂”龙盛新能源,主要生产问界汽车。
张兴海坚信“以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智驾能力相当重要。
张兴海
今年6月,他透露,赛力斯为用户累计推送并完成140万次OTA升级,总智驾里程累计2.65亿公里。
“赛力斯生产的AITO问界汽车都有驾驶辅助功能,其中2/3具有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张兴海强调。
有分析认为,当前问界车型均为高端SUV,要扩大规模,需要辐射更多价位段的主流用户。
近期事故,无论责任在哪方,均有损问界口碑,张兴海或需采取措施,强化智驾安全的心智。
(记者杨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