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会在一两年内率先走向盈利,并且会成为中国盈利最好的车企之一。”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如此说到。
不过从财报上看,最早与华为合作的赛力斯却并没有交出“好看”的答卷。近日,赛力斯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数据显示,2023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355亿-365亿元,同比增长4.09%-7.02%;预计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21亿元-2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46亿-50亿元。
图片来源:赛力斯
对于业绩亏损,官方称,是因为高端化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较高,致研发费用和人工成本增加;同时前三季度销售低迷,固定费用及相关费用也较高;为了拉涨四季度销量,上半年加大了市场促销力度,以及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居高。
针对短期业绩承压,赛力斯表示,2023年第四季度问界M7上量、问界M9上市发布,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除了销量,赛力斯的信心也来自资本市场。财报公布后,赛力斯依然维系千亿元级别的市值。截至发稿,机构的评级依然是买入和增持。
▍营收与利润“分道扬镳”
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开始合作造车,正式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之后合作推出AITO问界品牌,旗下目前有M5增程版与纯电版、问界M7、M9等智选车型。
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赛力斯汽车销量达31490辆,月度销量首次破3万辆,同比增长210.03%。2023年全年累计销量达106703辆,同比增长33.31%。
图片来源:赛力斯
2023年,赛力斯与华为成立联合工作组,完成销售交付闭环管理。同时,问界M5、M7完成换代,M7订单和交付表现超预期,M9采用全新平台开发生产,整车平台进一步迭代。这使得赛力斯从下半年开始迎来销量快速提升。比如,AITO问界新M7上市四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3万辆;AITO问界M9上市7天累计大定突破3万辆,成为行业现象级事件。
事实上,在此次公告前,市场已预料到赛力斯的营收与利润将产生较大分歧:在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前四年,2020年-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3亿元、167.2亿元、341亿元,3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29亿元、18.24亿元、-38.32亿元、-24亿元。
但相对的,则是赛力斯的市值一路走高。2020年,赛力斯股价跌到最低点7.62元,随着与华为合作的利好消息释放,2021年6月进入前期高点83.83元。之后一度调整,但在2023年11月一度接近100元大关。不过截至发稿时,赛力斯股价已回到55元左右。与华为的合作,是赛力斯的一大亮点,也是其股价飙升的直接推手。华为的巨大品牌效应无疑为赛力斯的产品销售增色不少。
图片来源:赛力斯
有业内人士对车市睿见表示,对于赛力斯来说,与普通车企不同,资本市场短期不衡量净利润,而是在“赌预期”,一旦成功上量抢占了市场份额,盈利是早晚的事情。相较于净利润来说,更在意的是问界新M7、问界M9的前景,能否延续“爆款”节奏,将成为关键。
▍市场预期放大想象空间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赛力斯分别录得净亏损17.29亿元、18.24亿元和38.32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94.85亿元。2018年至2022年,赛力斯分别录得扣非净亏损1.63亿元、8.84亿元、23.08亿元、27.93亿元和42.96亿元,六年累计亏损超150亿元。
赛力斯官方表示,2023年业绩亏损的原因,一是高端化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较高,致研发费用和人工成本增加;二是前三季度销售低迷,固定费用及相关费用较高;三是为四季度上量,上半年加大市场促销力度,以及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居高,影响当期业绩。
图片来源:赛力斯
以问界为例,截至2022年末,核心研发投入累计超120亿元,华为作为主力,承担了大部分研发费用,但赛力斯也出了一份力。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赛力斯研发投入分别为8.37亿元、9.48亿元、13.14亿元,呈现逐加码的趋势。
除了研发费用外,在工厂方面,为了保障产能和交付,赛力斯引入了供应链“铁三角”机制。赛力斯智慧工厂引入了超大型9000T一体压铸机,并在问界M9上首次使用,目前已具备每月3万辆的生产能力。
随着问界的产品布局完善,赛力斯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024年前三周(1月1日至1月21日),统计显示,AITO问界以2.01万辆的销量领跑新势力榜单,取代了理想汽车长期稳居榜首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问界2024年目标为60万辆,预计同比增长500%以上。赛力斯2023年虽然继续亏损,但已有改善的苗头。随着问界品牌向上与市场增长,资本市场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才是重点所在。
不过,随着问界的起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加入到华为的“朋友圈”中。目前华为陆续与奇瑞、北汽、江淮三家达成合作,分别推出智界、享界、傲界。尽管在华为的规划中,每个车企的产品都是不重叠的,但赛力斯在诸多车企中能否继续延续推出爆款的节奏,也成为市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