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中信建投(601066)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李格平被双开:中信建投,旋涡之中

http://www.chaguwang.cn  2024-01-03  中信建投内幕信息

来源 :棱镜2024-01-03

  

  2023年5月18日,时任中信建投总经理的李格平在航天南湖的上交所IPO敲锣仪式上露面,十多天之后,他从办公室被带走。

  被从办公室带走半年后,头部券商中信建投原总经理李格平的调查结果公布。2023年12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更新一则消息:李格平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开除党籍和公职,移送检察机关起诉。

  这份处分措辞严厉,指李格平“靠金融吃金融”,“十八大乃至十九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

  “靠金融吃金融”这一提法,在一个多月前公布的浙江省原金融副省长朱从玖的处分通报中也出现过。在履任浙江之前,朱从玖曾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上交所工作20年,曾是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的秘书,2000年35岁时被任命为上交所总经理,是证券系统的“关键人物”之一。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李格平以及银河证券原董事长陈共炎、浙江证券原总裁王青山(曾任朱从玖秘书),这三位2023年被查的券商高管,均与朱从玖案相关联。

  “曲线回归”一线券商

  李格平比朱从玖小两岁,同样“少年得意”。

  同样是2000年,这年湖北证券增资扩股,更名长江证券,意在突破省域限制,走向全国。但就是这一年,湖北证券创始人、首任董事长陈浩武(后成为网络上“大V”学者),因“个人经济问题”被湖北省纪委“双规”;更名后的首任总裁陶树生,也因“挪用公款”而去职,在次年被判刑4年。

  李格平从副职任上“临危受命”,34岁接任长江证券总裁,是中国证券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之一。2007年12月,长江证券“借壳”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6家上市券商,李格平也由此出任上市公司长江证券首任总裁。

  或许是因为“年少”掌权,李格平和长江证券董事会矛盾开始浮出水面。2010年12月,长江证券股东大会进行董事会选举,名单上没有李格平,很快市场传出他离职的消息。

  “赋闲”六个月后,李格平进京。由时任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推荐,2011年6月,证券业协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后,李格平接任证券业协会秘书长,进入监管体系。此时,李格平也与朱从玖有了更多交集,后者已任证监会主席助理、发行监管部主任三年多。

  2014年2月,证监会进行机构调整,合并机构部、基金部等部门,组建整体负责证券、基金和期货业监管的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李格平任排位第三的副主任。2016年12月,李格平调任中央汇金公司,出任部门正职:证券机构管理部\保险机构管理部主任。

  就在李格平调任汇金前的七个月,2016年5月,陈共炎(关联前述朱从玖案亦被查)刚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上,调入中央汇金系统的银河金控董事长。2016年8月,陈共炎出任中央汇金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10月,陈共炎正式接任银河证券董事长。

  中信建投亦是中央汇金重要的参股券商。2018年2月,齐亮“正常换届”,卸任中信建投总裁。齐亮是“老人”,早在1993年华夏证券(中信建投前身)时期就已经加入。第二大股东中央汇金背景的李格平,被任命为中信建投总经理,时隔多年后,“曲线回归”券商业务一线。

  彼时,有评论称中信建投证券回A股关键期,“前证监会官员”接棒总经理。亦有质疑声称,李格平的此次调任,违反了监管官员企业履职的“三年规避期”,但未能引起舆论波澜,也未影响他的调任。

  此时的李格平,还不满51岁。踌躇满志的他,此后一改多年的低调,多次公开面对媒体,祭出中信建投“不折腾,求简单,创利润”的“施政纲领”。

  就在被查前的几个月,2023年2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非常自信地如数家珍,列举了中信建投保荐承销的明星项目:“动力电池世界级企业宁德时代、全球光伏组件龙头晶科能源,以及网络安全领先企业奇安信、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还有高端钛合金和超导线材企业西部超导等。”

  2023年,已任中信建投董事长12年的王常青年满60周岁,按照惯例,已近退休。外界曾有传言称,56岁的总经理李格平将“接班”出任董事长。

  挖回老人接任,业绩仍是考验

  李格平被查造成的高管空缺,中信建投方面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2023年5月29日,李格平被带走,三天之后,中信建投发布公告:李格平“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职报告”,辞去包括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在内的公司全部职务。6月21日,中信建投再次公告,董事长王常青代为履职。

  被戏称为“靠天吃饭”的券商行业,2023年整体进入一个业绩相对的回潮期,中信建投的压力亦不小。

  2020年、2021年两年,中信建投的利润总额分别是121.26亿元和130.21亿元,是百亿俱乐部的明星券商。

  2023年前3季度,利润总额为67.78亿元,位列全市场第六位,已经排在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之后。曾经位列“三中一华”一席的中信建投,2023年能否位列“百亿净利俱乐部”,难度异常大。

  更何况,这个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以及背后层峦叠嶂的案中案,让中信建投卷入旋涡之中,也让继任总经理的人选,迟迟没能确定。

  2023年10月,终于有了结果。原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行政负责人邹迎光,再次加盟中信建投,担任公司党委委员、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委员。经过相关流程后,中信建投或将由此迎来首位“70后”总经理。

  邹迎光有着两重背景。一方面,他是中信建投的“老人”。邹迎光学医出身,曾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外科医生,后弃医学、从金融,从华夏证券(中信建投前身)时代的营业部干起,2014年升任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行政负责人、执行委员会委员。2017年,邹迎光“跳槽”到中信证券,直至此次“回归”。

  另一方面,邹迎光此前任职中信证券,不仅是行业“一哥”,更是中信建投的股东单位,也是同属中信集团的“兄弟单位”。

  在中信集团的官网,中信建投依然位列“综合金融服务板块”之中。此次李格平被查的消息,同样“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监委”,但如果从背后的大股东看,中信建投另有所属。

  2023年中报,中信建投的前两大股东分别是北京金控持股35.34%、中央汇金持股30.76%,中信集团(中信证券)持股比例仅位列第四,仅占4.94%,甚至在5%的披露线之下。2022年11月的一份公告更是显示,大股东北京金控完成了新一轮增持,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到了35.81%。

  如果看中信建投的董监高名单,包括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仲福在内的多位北京金控系的高管,出任了中信建投的非执行董事。

  但在具体决策的执行委员会层面,基本上都是中信建投(包括华夏证券)背景的专业人员。“二股东”中央汇金系背景的总经理李格平被查,二股东也不再适合推举新人。但“大股东”北京金控这次依然没有推荐自己的人选。

  在公司治理层面,大股东的“克制”原因是多方面的:原有管理团队的稳定抱团;中信集团虽然不断减持,但影响力依存……不过一切的前提,都是稳健增长的业绩,这也是摆在未来总经理面前的考题。

  中信早不是大股东

  但中信建投还叫“China Securities”

  中信建投成立于2005年,为何却是中国最老牌的券商之一?

  中信建投的前身华夏证券成立于1992年,几乎与中国的现代资本市场共同诞生。那一年,华夏证券、南方证券、国泰证券分别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牵头,分别拿出10亿元资本,在北京、深圳和上海注册成立。

  在经济地域划分的年代,这三家证券是首批全国性、中央级证券公司。但“老三家”发展并不如意,1998年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2004年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随即关闭、破产。2004年,经历了漫漫四年熊市之后,注册于北京的华夏证券同样陷入危机,其中仅自营的三只重仓股就亏损8.6亿元,各类合并亏损近60亿元。

  实际上,从2002年起,央行已经先后向鞍山证券、新华证券、南方证券发放了近110亿的再贷款资金,随着这些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出险,这些资金无疑石沉大海。华夏证券体量更大,如果选择破产,实际上意味着60亿元的债务国家接盘,徒耗公帑。

  北京市政府希望“拉华夏一把”。2004年10月,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王军拜访了时任北京市长,中信集团之后开始参与华夏证券的重组。

  2005年10月,方案出炉。现在看,是一种典型的不良资产剥离式的重组:

  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共同出资27亿元,出资比6:4,组建中信建投证券,这也是中信建投名称的由来。新组建的中信建投,受让原华夏证券的证券业务和资产——优质资产部分。

  同时,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以3:7的比例出资19亿元,组建建投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华夏证券现有的非证券类资产——主要是负责华夏证券不良资产的处置,包括重仓股票、房地产和债务等等。15年之后,2020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建投中信转型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更名为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五大AMC,同样肇始于华夏证券的重组。

  此后,新成立的中信建投轻装上阵。2006年就实现了16.85亿元的营收和7.09亿元的利润总额。2007年,一轮牛市启动,炒股、公募基金再度大热。同时中国资产证券化浪潮涌动,中信建投随波而起。

  

  2006年-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建投营收和利润总额情况。来源:公司公告,作者绘制

  不过,中信集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让出了中信建投的实控权。2008年3月,出于压缩资本族系风险等诉求,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控制关系的认定标准及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证券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即同一股东只能同时控股一家券商、参股另一家券商。

  证监会划下时间线,2010年12月31日前必须达标。

  建银投资旗下的中投证券、宏源证券、中信建投证券、西南证券、瑞银证券、齐鲁证券和中金公司,在“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下进行了调整。2010年11月,证监会核准建银投资持有的中信建投40%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央汇金。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之间,中信集团必然放手中信建投。60%的股权售出其中53%。45%股权的受让方为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受让价格72.90亿元;8%股权受让方为世纪金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受让价格12.96亿元。2010年12月16日,中信建投完成了股权的工商变更手续的“压线”变更——中信证券持股仅剩7%,位列四家股东之末。

  中信建投大股东早已不是中信集团,华夏证券也早已尘封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之中。

  但在资本市场上,虽然没有了“华夏”这个国家级的名号,但中信建投依然保持着“China Securities”的官方英文名,在国际市场上畅行。而在国内市场,挂着“中信”这个红顶央企大名,用着中信的大红logo,中信建投在展业上是否多了几分便利?

  既然各方股东乐见其成,并没有改变什么的行动,那么答案更是显而易见了。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