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隆基股份(601012)内幕信息消息披露
 
沪深个股最新内幕信息查询:    
 

财熵|隆基股份: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http://www.chaguwang.cn  2022-05-25  隆基股份内幕信息

来源 :财熵2022-05-25

  导读:近期,光伏巨头隆基股份改名为“隆基绿能”,遭到不少人的调侃,调侃的背后,与隆基低迷的股价、羸弱的业绩不无关系。面对2021年业绩低增长,隆基解释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开工率下降以及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但财熵梳理发现,围绕在这个光伏龙头身上的,还有硅片产能过剩、技术迭代落后、激进扩张带来财务上的隐患等问题。

  

  图源网络

  改名求发展,这个“算命”的操作,发生在了光伏巨头隆基股份(601012.SH)身上——5月10日晚,隆基股份表示,将于5月16日将证券名称改为“隆基绿能”,证券代码不变。

  消息一出,遭到不少人的调侃——“隆基能绿”、“风水破了”、“嫌自己不够绿?”……对于改名的原因,隆基股份称是“为更好的体现公司战略布局和主营业务定位,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和公司价值”,言语间透露出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隆基股份改名被调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公司股价从2021年2月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是宽幅震荡,而在2021年11月初突破百元大关后便开始跌跌不休,至今年4月低点,半年时间最大跌幅达45%。

  

  隆基股份2021年1月-2022年5月股价

  隆基股份股价走弱的背后,是业绩增长乏力: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9.32亿元,同比增长48.27%;归母净利润90.86亿元,同比增长6.24%。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185.95亿,同比增长17.29%,净利润为26.64亿元,同比增长6.46%。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隆基股份“增收不增利”。对此,公司在年报中表示:光伏行业主要原材料出现阶段性紧缺、涨价,行业开工率有所下降。此外,受疫情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和物流运输受到集装箱短缺、内陆运输迟滞等困难局面。

  事实上,隆基股份面临的不仅仅是以上问题,财熵透过隆基股份的成长路径、技术变革等发现,围绕在它身上的,还有硅片产能过剩、技术迭代落后、激进扩张带来财务上的隐患等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中期乃至长期业绩和估值的重要因素。

  降本增效与政策东风

  隆基股份的诞生,多少带着些戏剧性。

  1986年,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最初报考的是兰州大学化学系,但因为分数不够,进入物理系,学习半导体材料专业。如果当初李振国进入了其他系,他的人生,乃至中国光伏产业可能是又一番景象。

  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李振国被分配到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工作,之后还在西安大学担任单晶基地主任。不甘寂寞的李振国于2000年下海创业,创建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和单晶硅生产制造,这是隆基股份的前身。

  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几个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先用硅料制成硅棒,再把硅棒切割成硅片,一块块硅片再通过技术手段制成太阳能电池片,若干个太阳能电池片通过串并联方式封装而成的光伏组件,即可通过太阳能发电。

  硅片可分为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相比,单晶硅在晶体品质、电学性能、转换效率方面都具备显著优势,缺点是成本较高。

  在2004年之前,单晶硅虽是光伏主流的技术路线,但由于成本较高,越来越多新进入光伏行业的公司,选择了成本较低的多晶硅,单晶硅的市场份额也逐步被多晶硅反超。到了2014年,单晶硅的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这个“可怜”的数字背后,也折射出隆基股份这些年坚守单晶硅时的艰难。

  光伏行业发展的核心是度电成本的下降,而途径,无非是在硅棒制造、硅棒切割、电池和组件制造环节。

  在硅棒制造环节,隆基股份率先采用RCZ技术,减少了停、拆炉时间,降低了单晶硅棒生产成本,并且经过不断优化和融入其他技术, 2020年隆基股份的硅棒拉晶成本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79%。

  在硅棒切割方面,当时市场上的技术有游离磨料砂浆和金刚石线切割技术。相比于游离磨料砂浆,金刚石线切割速度是其4-5倍、出片率高15%-20%,并且环境污染小。但日企占据了全球金刚石线大部分市场份额,处于垄断地位。

  自2010年前后开始,岱勒新材(300700.SZ)、东尼电子(603595.SH)、三超新材(300554.SZ)等国内企业开始陆续研发金刚石线技术。经过几年努力,最终国内厂商在2014-2015年相继突破80μm以下的电镀金刚石线技术,打破了日企的垄断。

  在此阶段,隆基股份联合设备连城数控(835368.BJ)和美畅股份(300861.SZ),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切割成本大幅降低,并开始推动单晶硅市场份额逐步上升。

  在电池和组件方面,2014年10月,隆基股份收购浙江乐叶85%股权,正式进军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并宣布采用最新的PERC技术路线。该技术用在多晶电池上只能提效0.6%-0.8%,而且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光衰现象,但用在单晶电池上可提效0.8%-1%,进一步拉开了单晶、多晶的效率差距。进军组件业务仅两年后,隆基股份杀入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排名,2020年首次登顶光伏组件全球冠军。

  

  单晶降本增效路线图图源首创证券

  除了技术推动降本增效,政策也是推动光伏行业的重要一环。

  为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成本下降,为高效产品和先进技术提供舞台,国家能源局牵头推动了“光伏领跑者计划”,并于2015年开始执行。“领跑者”项目的技术门槛,使得光伏电站运营商不得不使用单晶组件。

  政策的推动,更让单晶硅如虎添翼。2014年单晶硅市场份额仅有5%左右,短短4年后便超过了多晶硅。在2020年,单晶硅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90%左右,完全碾压多晶硅。在这场技术与政策推动的革命中最受益的,是一直坚守单晶硅的隆基股份。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狠人”隆基的扩张隐忧

  隆基股份以硅片起家,后延伸到电池、组件环节。公司之所以成为全球光伏巨头,除了技术与政策的推动,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从产能扩张来看,隆基股份是个“狠人”。

  2012年,隆基股份的硅片产能只有1GW,通过多年的全国跑马圈地和海外拓展,到了2021年年底,其硅片产能狂飙到了105GW,9年时间产能扩张百倍。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开资料

  在组件方面,2014年,隆基股份收购浙江乐叶进军组件后,次年成立乐叶光伏,并投资了15亿元在江苏泰州建设年产2GW的单晶PERC电池项目,从此开始了单晶高效电池组件的扩张之路。公司组件产能从2014年的0.2GW增长至2021年的60GW,并在2020年组件出货量首次超越晶科能源(688223.SH),登上全球组件出货量冠军宝座。

  由从零起步到全球组件“一哥”,隆基股份仅用了8年时间。

  2021年,隆基股份电池和组件的营收达到584.5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72.23%,硅片及硅棒收入占比为21.04%。其中硅片出货量为70GW,全球光伏装机量为170GW,市场份额高达41%。

  持续扩张的产能,带来的不仅是隆基股份的业绩增长,同时也暗藏隐忧。

  在2021年年报中,隆基股份表示,今年硅片产能将达到150GW。而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仅为170GW。换言之,光隆基一家,就基本能够覆盖2021全球装机量。

  激进的不仅是隆基股份,另一家光伏巨头中环股份(002129.SZ),其2021年硅片产能为88GW,今年年底将超过140GW。也就是说,隆基和中环的产能合计,在今年年底就能达到300GW左右,若加上其他企业,今年年底国内硅片产或将超过600GW,将是2021年全球装机量的3.5倍,产能过剩不言而喻。

  

  硅片产能

  即便如此,隆基股份在今年3月13日的公告中称,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于3月12日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拟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共计投资195亿元。

  “现在硅片确实是产能过剩的”,隆基股份方面人士告诉财熵。

  从市场经济的供需角度说,当供给大于需求之时,打价格战的概率就会加大。比方说2021年四季度,在硅料价格高位横盘的背景下,隆基股份于11月30日率先打响了价格战,158.75mm、166mm、182mm硅片降价7%-10%不等。两天之后,中环股份跟进降价。

  虽然今年一季度硅片价格小幅回升,但在目前硅料持续高企的背景下,继续上涨的难度较大。另外,也不排除未来又掀起价格战。行业产能急速扩张,未来的淘汰赛可能也会比较惨烈。

  隆基股份经过多年的高速扩张,已经变成了一艘巨轮。2012年,隆基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合计为18.57亿,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74.37亿,10年涨幅接近14倍。

  躯体膨胀了十几倍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

  2021年,隆基股份的资产减值损失准备为12.4亿,其中固定资产减值高达8.72亿;面对高达140.98亿的存货,2021年公司计提了2.48亿的存货跌价准备。而在今年一季度,公司存货继续激增75亿到了215亿,不排除未来会继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另外,2021年,隆基股份的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高达27.6亿,同比增长40%。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折旧对公司已造成不小的“侵蚀”。

  隆基股份在狂奔过程中,资金耗费无疑是巨大的。财熵发现,二级市场再融资是维持隆基持续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2015年至今,隆基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的方式,融资高达236亿。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再融资支撑产能,就没有现在的隆基。

  

  2015-2022年隆基股份再融资情况

  光芒渐淡,跨界“豪赌”

  “硅片的技术迭代已经基本完成,已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是一些改良性的技术,但没有太大的技术空间去控制成本。”隆基股份方面人士告诉财熵。

  财熵发现,虽然隆基股份近些年硅片产能提升确实不少,但在技术升级方面似乎不怎么上心。经过多年的迭代,硅片的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提高硅片尺寸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

  相对于小尺寸硅片,大尺寸硅片可以有效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在制造端,可以提升硅片、电池和组件生产线的产出量;在产品端,可以有效提升组件功率;在系统端,可以减少支架、汇流箱、电缆等成本。

  2020年,市场硅片尺寸主要为158.75mm(M2)及166mm(M6),合计占比达77.7%,182mm(M10)、210mm(G12)两类大尺寸硅片合计占比约4.5%。但大尺寸硅片的发展势在必行,据相关机构预测,预计2023年182mm、210mm合计占比有望超过85%,2025年有望超过95%。

  目前“182阵营”和“210阵营”的竞争也很激烈。2020年6月,隆基股份牵头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等七家光伏企业成立“M10联盟”,倡导建立几何尺寸为182mm*182mm 的硅片标准。

  紧随其后,当年7月,天合光能(688599.SH)、中环股份等公司牵头联合发起成立“6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相比M10联盟,“600W+联盟”更开放,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已吸纳超过80家企业加入,甚至吸引了“M10联盟”成员加入。182mm的市场份额被210mm蚕食似乎是大势所趋。

  尴尬的是,目前隆基股份最大的硅片尺寸为182mm。而早在2019年,中环股份就已推出210mm尺寸的硅片。对于“降维打击”产品的出现,隆基股份引以为傲的硅片,未来或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各尺寸硅片市场份额预测

  由于光伏技术原理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P型和N型,P型电池是目前市场主流,隆基股份的电池转化效率领先。但目前P型电池效率已逼近极限,成本下降速度也有所放缓。

  相较于P型电池,N型具有光衰小、转换效率更高的优点,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但在技术推进的背景下,N型电池或将替代P型电池,成为下一代的主流技术。

  在N型硅片方面,领先的并非隆基股份,而是中环股份。2020年,中环的N型硅片全球市占率已高达60%,先发优势明显。

  可以发现,对于硅片,无论是尺寸还是技术方向,隆基股份均不占优势。

  虽然目前隆基股份的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但在未来N型电池或将蚕食P型电池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硅片作为组件的上游,若隆基想继续保持组件的领先优势,硅片可能需要外购。这意味着,它或将受制于人。

  隆基股份内部人士告诉财熵,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是电池方面。但财熵发现,目前友商晶科能源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并不输于隆基。

  隆基股份所处的光伏行业是竞争激烈,且产品相对标准化的,不论是硅片、电池还是组件,靠的主要是性能和价格,品牌溢价几乎不存在。虽然光伏行业前途光明,但在未来大尺寸硅片、N型电池的时代,隆基是否还能保持竞争优势,还需打个问号。

  在竞争激烈的光伏发电领域,“一哥”隆基股份如今的光芒似乎比之前暗淡了一些。或许是为了培育一个新的增长曲线,隆基玩起了跨界——2021年3月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绿氢装备与方案提供商。隆基对该公司持股51%,李振国担任公司法人。

  目前中国氢能源产业还属于产业发展早期,基础设施不完善,并且缺乏核心技术。根据隆基股份的“凶狠”作风,以及改名“隆基绿能”坚定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公司入局氢能源,或许会是一场“豪赌”。

有问题请联系 767871486@qq.com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
查股网以"免费 简单 客观 实用"为原则,致力于为广大股民提供最有价值和实用的股票数据作参考!
Copyright 2007-2021
www.chaguwang.cn 查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