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第三季度,各项核心指标基本上处于“溃败”状态。
10月21日,中国移动发布前三季度业绩公告。
前三季度,营收791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678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他业务收入为1134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1109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率14.0%;EBITDA为2631亿元,同比下降2.0%;EBITDA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为38.8%。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啊,基本面很正常,就是营收增速慢了点而已。
事实上,如果看这张图的话,大家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光看第三季度,各项核心指标基本上处于“溃败”状态——
(1)营业收入负增长-0.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其他业务收入负增长-7%。
(2)净利润增长4.6%,落后于上半年表现,扣非净利润仅增长1.1%。
(3)EBITDA负增长-5%,EBITDA率负增长-1.7%。
(4)三季度末累计应收账款高达902亿元,相比上半年增长7%,相比去年末增长64%。
怎么来理解这对核心指标的表现呢?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第一,营业收入负增长
第三季度,中国移动营业收入出现了负增长,-0.1%,看着很小的数值,但这很可能将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翻看中国移动每季度的财报,中国移动上一次单季度营收处于负增长状态,要追溯到2018年第三季度,那已经是足足6年前的事情了!
这一次问题有多严重?会不会真的成为中国移动向下的转折点?会否重演17、18年的惨剧?这个要看后面几个季度的表现,能不能消化点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彻底逆转。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中国移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其他业务收入负增长-7%,这分别指的是什么?
按照财报的口径,主营业务收入通常包括移动通信服务、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固定通信服务等中国移动的核心业务领域所产生的收入。而其他业务收入则包括数据业务、增值业务、国际业务、内容媒体业务等非核心业务领域所产生的收入。
这说明,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在尽全力确保主营业务发展,毕竟主营业务的利润贡献远大于其他业务。至于为什么其他业务收入增长暴跌-7%?我猜测,其背后原因可能是中国移动在第三季度加强了成本管控,有意识地减少在非主营业务的成本投入,而大家都知道,这些非主营业务的收入是靠成本驱动的。
而这也刚好解释了为什么营收处于负增长,而净利润还是表现不错,有4.6%的增长,中国移动的降本增效措施增在发挥作用。
第二,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
中国移动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分别是:5.5%→5.3%→4.6%。可以看到是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
而前三季度的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是:8.4%→4.6%→1.1%。也是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下滑得更严重。
扣非净利润增速下滑,这是一个需要投资者和管理层密切关注的重要信号。可能说明企业在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损益管理、投资策略与资产管理、税收与财务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面临挑战。
净利润是以营业收入为本的,在营业收入增长不力的情况下,净利润或许可以通过降本、节流等手段来维持增长,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第三,EBITDA负增长-5%。
这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
EBITDA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企业在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在减少,进一步,说明中国移动在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运营效率、投资回报和财务风险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或挑战。
简单来说,中国移动实实在在的赚钱能力在下滑。
从另外一个指标也能看到这一点,移动ARPU也在下滑,从上半年的51元,下滑至三季度的49.5元。
第四,应收账款再创新高。
截止到三季度末,中国移动应收账款再创新高,达到了902亿元,相比上半年的843亿元又增长7%。这是一个让人咂舌的数字。
在年中业绩报告中,中国移动做了一个解释:应收账款高企,原因为政企业务快速发展,而项目付款存在周期特点,政企应收账款年中回收进度相对较慢,年中应收账款通常高于年末。
而到了三季度,这个数字不降反增,这就需要加以重视了。
902亿元的应收账款,到最后有多少将成为呆账、坏账?想想都可怕啊。
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中国移动前三季度打包看,表现还算可以,营收利润稳步增长,但如果拆开看,第三季度经营状况有点崩坏的趋势,需要加以重视。联系到此前中国移动下调年度KPI的传言,今年中国移动日子确实不好过,压力太大了——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也有内部经营管理的压力,集中叠加到一块了。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当前中国移动四大业务板块的策略都非常清晰:个人市场主攻“连接+应用+权益”,家庭市场则抓住“全千兆+云生活”两个牛鼻子,政企市场一体化推进“网+云+DICT”,新兴市场继续深化“内容+科技+融合创新”运营。
通信行业总体而言是周期性行业,过去二十多年也是遵循波动式发展,有高潮、自然也就会有低谷,从中国移动过去一到两年的部署来看,中国移动是预见到这一轮的波谷,也为此做好了准备——中国移动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模式下,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就等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