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6G领域的探索,随着运营商在卫星领域的破冰,进一步拉开大幕。
日前,搭载中国移动星载基站和核心网设备的“中国移动01星”“‘星核’验证星”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中国移动01星”搭载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是全球首颗可验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上信号处理试验卫星;而“‘星核’验证星”则是搭载业界首个采用6G理念设计,具备在轨业务能力的星载核心网系统,是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
对于该卫星的研发细节,《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移动方面获悉,“‘星核’验证星”搭载面向6G分布式自治架构的星载核心网“星核”系统,由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研发,采用国产化软硬件,支持在轨软件重构、核心网功能柔性部署和自治管理,将进一步提升星载核心网在轨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中国移动也曾率先发布了“三体四层五面”的6G架构总体设计构想。从空间、逻辑和功能三个不同的维度,对整个6G网络进行了整体架构的设计。
因此,此次发射,也被业内视为我国运营商正式开启6G研发探索的一次标志性事件。Omdia电信战略高级首席分析师杨光表示,运营商是中国通信产业的上游厂商,也是承担和推动每一代移动网络实际研发进程的主力军,考虑到此前我国6G产业探索更多集中在理论阶段,而此次中国移动试验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6G研发开始进入到“实操”阶段。
6G部署为何需要卫星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标准,也被视为5G之后通信技术发展的下一个方向。2023年12月,全球5G官方标准的制订机构3GPP正式宣布将开发下一代(6G)全球通信标准。但在具体标准出炉前,全球通信业界对6G尚无统一的明确定义。
不过,在6G的多种演进方向中,天地一体化成为各方预计未来6G特征的共识。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此前表示,低轨卫星通信的定位是与5G实现差异化互补,到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和低轨卫星通信将实现架构融合、空口融合及终端融合等层面的有机融合。
近日,我国6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也指出,6G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未来的6G网络不仅会比5G更快、更可靠,还需要推动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感知、计算等跨领域融合发展。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从核心愿景上看,6G将在5G的基础上,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从网络能力上看,6G将充分利用低中高全频谱资源,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无缝覆盖。民生证券研报则认为,相较于5G的技术架构,从地面接入向空天地海泛在接入转变,是6G相较于5G的重要变化之一。
“传统地面网络主要是以陆基为主的地面蜂窝网络,而随着卫星互联网的部署和物联网的需要,移动网络将延伸为覆盖太空、天空的空天一体化网络,这是6G演进的方向。”杨光表示。
中国移动方面表示,基于大规模低轨星座的卫星网络能与地面移动系统共同组成天地一体网络,弥补地面移动网络覆盖不足,提供更高带宽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将地面移动网络进一步向陆地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立体空间延展。
其中,作为每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络架构被视为网络的骨骼和中枢,必须提前设计规划。2023年,我国6G推进组首次对外发布了《6G网络架构展望》和《6G无线系统设计原则和典型特征》,提出了关于6G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与网络能力,形成了6G无线系统功能和运行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在此背景下,具有时延低、数据传输速率大等明显优势的低轨卫星成为承载未来6G研发的重要一环。记者从中国移动了解到,此次发射6G架构验证卫星,涵盖了软件重构及资源池化技术和高可靠算法与工业级器件融合技术,以验证适配不断演进的天地一体技术,并在适应粒子辐照、电离、真空等复杂空间环境的同时,兼顾性能和成本。
中国大力推进6G研发
随着AI、大数据、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赛场,网络作为基础设施底座的作用愈发重要。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大国都已对6G进行重点部署。如美国已提出弹性与智能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计划,而欧盟则启动了6G旗舰研究项目Hexa-X,日本致力实现“2025年完成6G基础技术、2030年商用”的目标,韩国则计划成为全球首个6G商用的国家。
市场调研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到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44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8.1%。该机构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中国也将成为6G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9年,我国就成立了6G推进组,系统推进需求、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并启动6G技术试验。2023年,6G推进组陆续开展了关于6G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近日,我国6G推进组对外发布了相关技术方案,为6G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提供技术路径。
王志勤表示,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所以面向6G来看,其商用时间基本上是在2030年左右,标准化制定时间会在2025年。
作为我国通信网络的直接建设者,运营商在我国6G研发中再度扮演了关键角色。据悉,在发射此次试验卫星前,中国移动在全球最早布局并开展了6G的研究,包括成立未来研究院、建立创新联合体以及牵引技术发展方向等。同时,自2023年开始,中国移动也在致力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包括加速融入全球6G创新网络、主导6G愿景与需求、攻关6G标志性技术以及建设6G协同创新基地。
中国电信方面,据其董事长柯瑞文2023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透露,中国电信也在体系化地开展6G至简网络架构创新,重点研究近域蜂窝融合(P-RAN)、空天一体化等关键核心技术,与标准组织、产业伙伴紧密合作,推进制定全球统一的6G国际标准。截至目前,中国电信也提出了“四层五面”的6G卫星通信网络总体架构,完成多星多波束协同传输、6G星地频谱共享技术研究。
距离天地一体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验卫星发射的同时,中国移动也发布了《面向6G的天地一体融合网络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提出,天地一体网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业界已在星地融合网络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距离实现6G天地一体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再度将6G发展存在的挑战置于产学研界需要面对的议程中。杨光表示,卫星发射只是运营商开启6G正式探索的第一步,而且发射的还是验证网络架构可行性的试验卫星,因此,业界对于未来6G的进展和可能遭遇的问题,应有提前预期和足够耐心。
空天一体覆盖带来的高成本仍是业界关注的主要挑战。在陈山枝看来,当前网络覆盖优势仅对于在接入点密集的陆地适用。然而,垂直行业的广域稀疏覆盖,与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定正相关,万物互联的巨大需求将更多地来源于各行各业在海洋、空间、山川、森林、沙漠、偏远地区等的稀疏接入和数智化。这也是6G需要解决的矛盾。
数据显示,受限于地面移动通信建网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等,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网络(含4G和5G)仅能覆盖约20%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约6%),且主要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陆地区域,流量也主要分布于室内区域(约占80%),室外流量仅占约20%。
而在此前发表于学术期刊《物联网学报》的论文《6G:典型应用、关键技术与面临挑战》也指出,6G 网络将向空天地海空间不断延伸,但是要满足随时随地的连接和通信需求,达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与任何人进行任何通信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扩大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对此,中国移动方面也在《白皮书》中呼吁,地面移动通信领域和卫星领域的产、学、研、用各界应协同起来,从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推进、应用繁荣四方面推进面向6G的天地一体融合网络技术的成熟商用。
就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超前培育6G应用生态十分必要。据其强调,未来我国将加快5G与XR、数字孪生、机器人等新产业、新应用的融合发展,加速相关产业成熟,夯实6G应用基础。推动信息通信企业与垂直行业企业密切沟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6G需求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全流程各环节,携手构建6G繁荣应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