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中国移动发布A股上市后首份年报。2021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8483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创十年来新高。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14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较2020年提升4.8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移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1159亿元,同比增长7.5%。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公司深入实施“5G+”计划,推进数智化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将全面进行算力网络建设。
构建数智化产业生态圈
中国移动主营收入来源包括个人市场、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四部分。2021年,中国移动个人市场业务扭转下滑趋势,实现正增长;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收入实现20%以上的增速,新兴市场收入增长超30%;家庭、政企、新兴市场三部分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提升4.3个百分点,达到35.7%,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中国移动个人市场业务收入达到4834亿元,同比增长1.4%。截至2021年12月底,移动客户9.57亿户,净增1497万户,其中5G套餐客户达到3.87亿户,净增2.22亿户,规模保持行业领先。得益于客户升级5G以及融合运营的价值增长拉动,移动ARPU为48.8元,同比增长3%。
2021年,中国移动家庭市场业务收入达1005亿元,同比增长20.8%。截至2021年12月底,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18亿户,净增2588万户,保持行业领先,家庭宽带综合ARPU达到39.8元,同比增长5.6%,来自智慧家庭应用的贡献显著提升。
2021年中国移动政企市场业务收入达到1371亿元,同比增长21.4%。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数达到1883万家,净增499万家。中国移动介绍,移动云业务收入达到242亿元,同比增长114%。
此外,新兴市场业务收入达到303亿元,同比增长34.2%。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产业+资本”的双重连接,构建数智化产业生态圈,中国移动股权投资收益对净利润贡献占比达10.3%。中国移动全力打造视频、游戏、VR/AR、支付等优质互联网产品,全年数字内容收入同比增长47.1%,咪咕视频全场景月活跃客户同比增长45.0%。
5G投资高峰期即将结束
财报显示,2021年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达1836亿元,其中5G相关资本开支达1140亿元。公司预计2022年资本开支为1852亿元,其中5G相关资本开支约1100亿元。中国移动透露,计划至2022年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110万个,其中700MHz基站达到48万个,实现全国市县城区、乡镇以上连续覆盖。
杨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20年-2022年是5G投资建设高峰期,2022年是公司5G投资高峰期最后一年。从2023年开始,若没有其他重大事项,公司的资本开支会逐步下降,预计三年后资本开支占营收的比重会降低到20%以内。
2021年,中国移动大力推进与中国广电5G网络共建共享,充分发挥2.6GHz/4.9GHz容量优势和700MHz覆盖优势,累计开通超73万个5G基站,其中700MHz 5G基站20万个,基本实现城区、县城、乡镇连续覆盖,部分重点区域、发达农村、重点物业场所良好覆盖,服务5G网络客户达到2.07亿户,5G网络规模、客户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移动在5G垂直行业应用方面保持领先。财报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共打造200个5G龙头示范项目,拓展5G专网项目1590个,带动DICT项目签约金额超160亿元,在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电力、智慧冶金、智慧港口、智慧医院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拓展。
加大算力网络投资
除了5G,中国移动介绍,2022年公司资本开支还包括算力网络和智慧中台建设。杨杰强调,2022年将全面进行算力网络建设,未来算力网络的相关资本开支会逐步增长。
中国移动介绍,2022年有关算力网络的资本开支将达480亿元,主要包括业务网(含移动云、业务平台云)、IT云、数据中心的直接投资以及传输网、汇聚机房等,公司将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部署,目标到2022年年底累计投产对外可用IDC机架约45万架,加快布局热点中心云,按需建设边缘云,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66万台。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移动在算力供给方面已经形成“4+3+X”数据中心布局,对外可用IDC机架达40.7万架,净增4.7万架;“N+31+X”移动云布局持续优化,中心节点达到13个,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48万台,未来公司将探索社会算力吸纳,实现多元化算力供给。
此外,中国移动面向原创技术突破,布局下一代光通信、下一代IP等前沿技术研究,牵头十余项国内外标准制定,加快构建技术领先、开放融通的算力网络试验网。下一步,公司将立足算力网络第一阶段“泛在协同”主要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存量整合优化,推动算力网络走向成熟。
2021年,中国移动研发投入达到18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2.2%,研发人员近1.4万人。公司预计2022年研发投入190亿元。公司表示,将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联合产业界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