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峡能源)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造福人民”的使命,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探索实施“光伏+”模式,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所谓光伏+,即利用特殊的地理条件或基础设施,在发展光伏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农牧业、水产养殖等,即通常所说的“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
“光伏+金融”
找准地方发展“重音符”
三峡能源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结合当地资源精准定位,优选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帮扶新模式。
河北曲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山体主要是石灰岩山体,不适宜林木作物的生长,多为荒山荒坡,工业的主导产业为水泥、汽配、采煤等,工业污染严重。
当地太阳能资源富集、临近华北地区用电负荷中心、电力需求大、输电成本较低。三峡能源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建成了国内当期单体最大的山地光伏电站——曲阳20万千瓦光伏电站。在电站建设过程中,三峡能源严格落实征地补偿措施,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参与电站建设,与当地村民建立利益联络机制,增强了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据统计,曲阳光伏电站建设至今已惠及该县2500余农户,每年纳税超4000万元。同时,该电站可为电网提供年均2.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与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9.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800吨。
“光伏+农牧业”
奏好乡村发展“交响乐”
三峡能源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让资源禀赋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光伏项目建设要土地,而我国可用来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资源有限,必须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立体式”效益的光伏电站,创造更多收益。
在吉林双辽,三峡能源投资建设了总装机19万千瓦的农业光伏电站,合理利用农牧业大棚、畜舍棚顶及大棚、畜舍之间的空间安装光伏组件,棚内、棚间进行农牧业养殖,棚顶进行光伏发电,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前提下,“一地多用”“一地多产”,在围绕光伏发电与种植业、养殖业有效结合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光伏发电、农牧经济的协调统一。
相较于传统光伏电站,“光伏+农牧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日益突出的用地矛盾。光伏板上发电,板下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与环境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伴随着农业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种模式可大幅提升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兼顾农业用电和商业用电的双向要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项目每年发电量约2.8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4480吨,每年向地方财政纳税约4000万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目前,吉林服先光伏电站已陆续试验开展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引进西门塔尔肉牛1000余头,形成设施完善的专用圈舍37栋;养殖锦鲤1万余条,林蛙3万只。后期将引进养花、旅游观光等多样经营模式,在实现光伏发电效益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农牧业模式。
“光伏+生态经济”
唱响环境治理“主旋律”
三峡能源坚持政企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既着眼于主业发展,又聚焦环境治理。
安徽淮南市是一座“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性城市,煤炭的长期开采造成了淮南矿区大面积沉陷,塌陷面积约220平方公里,涉及27个乡镇,居民31.1万人。三峡能源探索应用“水光互补”新模式,把沉陷区治理与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现代渔业及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相结合,将闲置水面变成绿色能源基地,结合生态环境修复打造生态景观,建设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帮助当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项目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是当期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年利润约3300万元。与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57万吨,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项目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同时,与传统电站相比,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的整体性极大减少了太阳能跟踪系统的安装和运行,降低了建设成本。上层电池板的遮挡减少了光合作用,抑制藻类大量繁殖,下层水面用于水产养殖,在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出的同时净化和治理沉陷区水体。
借鉴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成功经验,2021年10月,在安徽阜阳建设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最多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项目,项目装机65万千瓦,利用采煤沉陷区开展光伏电站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当地产业政策高度衔接的范本,对进一步优化资源型城市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光伏技术发展等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三峡能源积极响应国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项目建设号召,在更大的舞台上作出更大的生态建设贡献。2021年10月,由三峡能源携手亿利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内蒙古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开工建设,向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光伏组件铺设在库布其的沙漠上,能够发挥“一举多得”的作用:铺设密度大,有效挡风防风,阻止沙尘飞扬与沙丘移动;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累积;能够遮阴,明显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光伏板投入运行后,将为沙漠增加清洁能源供给,解决后续防沙治沙的用能需求,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沙漠变绿洲的双重收益,走出一条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成功道路。
在山东、山西等地的沙漠、戈壁、荒漠和采煤沉陷区,三峡能源坚持应用“光伏+”模式,把黑色“包袱”变绿色财富,走出一条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成功道路,不断促进经济地区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三峡能源将继续发挥“光伏+”带来的的综合效能和生态效益,坚持光伏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多种结合、互补的开发模式,探索新能源与不同产业的最大公约数,为清洁能源最优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