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国内锂电负极材料产量为74.94万吨,同比增长24%;从材料类型来看,人造负极材料市占保持在83%,依然是市场主流,上半年杉杉股份(600884.SH)人造负极材料拔得头筹,蝉联第一。
从市场格局来看,上半年国内负极市场格局较2022年变化不大,上海杉杉表现依然亮眼,市场占有率达15%,人造龙头地位稳固。ICC鑫椤资讯预测,下半年负极材料仍将维持增长,尤其是三季度末前后,或将迎来明显增量,产品价格方面呈上涨预期。
近7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布局
负极材料已成为杉杉股份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杉杉股份旗下负极材料公司上海杉杉近5年来出货量一直保持在国内前三阵营。
为满足客户持续增长的需求并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公司在2022年内全力推进一体化产线的战略布局,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经完成约70万吨负极材料的产能布局,其中已投产成品产能约20万吨,并规划了四川眉山20万吨、云南安宁30万吨一体化基地,总体产能规模领先。
其中,杉杉眉山20万吨项目是目前已建成的全球最大锂电负极材料基地,规模和技术达到全球领先。目前一期10万吨年产能已经拉通,具备全产线生产能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20亿元,满足200GWh动力电池所需。
另外,云南杉杉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97亿元(不含流动资金),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60亿元,规划年产能20万吨;二期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37亿元,规划年产能10万吨,是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工厂。今年6月,云南项目粉碎车间实现点火投产,预计三季度实现石墨化投试产。
作为杉杉股份双主业之一的负极材料业务表现优异,具体来看,2022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58亿元,同比增长94.63%;实现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53.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54.95%。
硅基负极:加速产能投放
特斯拉近日宣布,美国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4680电池电芯累计产量超1000万颗。根据特斯拉的估算,1000 万个电池单元足以制造大约 1.2 万辆 Model Y 车型。4680圆柱电池的需求上量,快速打开了硅基负极的市场空间。
据中金公司研报预测,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需求量有望达到20万吨,其中消费电池渗透率有望达50%,对应约7万吨硅基负极需求,圆柱和方形动力电池中渗透率分别达到35%和20%,对应约13万吨硅基负极需求。
硅基负极材料作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关键材料,是行业必争的技术制高点。相比传统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是传统材料的10倍以上,能有效提高锂电续航能力。不过,它的产业化难度大,技术壁垒更高。早在2013年前后,日韩材料厂商就已布局并实现量产化。但产量有限,无法满足需求。在国内,目前仅有杉杉科技等几家企业实现了量产。
今年2月,杉杉股份在宁波投资建设的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开工,预计于2024年初投试产。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规模达到全球领先。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打破国外公司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的优势供应的局面。
在硅基产品研发方面,杉杉股份已实现硅基负极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同时也加快了硅基负极全球专利布局。杉杉股份2022年报显示,杉杉硅基负极产品已实现在消费电子、动力市场的产业化应用。硅氧负极产品一、二代已实现批量供应,第三、四代硅氧产品正处于开发、认证当中。新一代高容量高首效的硅碳产品基础款也已开发完成,核心专利已获得国内授权并申请国际专利中。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已实现海外客户的吨级销售。
硬炭负极:量产规模千吨级
2023年是钠离子电池规模化元年,多家上市公司切入钠离子电池赛道,宁德时代日前透露今年钠离子电池将实现产业化。钠电池具备较好的成本优势,钠电池总成本相较于锂电池低30-40%。《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预测,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到347.0GWh。
负极材料方面,杉杉作为在钠电硬炭负极产品研发和量产进度较快的厂商,目前已成功开发出高容量、高首效的硬炭材料,并率先实现产业化。公司称,相关技术解决了市场上硬炭负极材料量产难、容量低的固有难题,产品获得头部电芯客户认证,实现批量销售。
据介绍,杉杉负极在硬炭研发上起步早、发展快,自2012年以来不断完善专利布局,目前已拥有硬炭及钠电池相关专利逾40项,授权发明14项,专利数量在国内领先。通过持续投入高额研发费用,匹配专业研发人才,定制专有设备,杉杉打造硬炭核心研发平台,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硬炭负极的容量关系到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当前硬炭产业化的最大难点。”杉杉负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最新研发的产品硬炭容量已达350,根据客户需求可以迅速上量,2023年量产规模将达千吨级,在行业内都是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