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宝能系重金入主中炬高新,原控股股东火炬集团屈居二股东,如今中炬高新或再次上演易主剧情。
7月19日晚,中炬高新发布公告称,宝能系旗下中山润田被动减持公司1.6%股份,持股比例从19.44%降至17.84%。
与此同时,公司也公告称,火炬集团一致行动人鼎晖寰盈,在7月18日增持公司1.09%股份,持股比例由11.22%增至12.31%。
一边是昔日资金雄厚的宝能系因资金压力被动减持,另一边是知名机构鼎晖系大举增持,目前两方持股比例仅相差5.53%。如果火炬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继续增持中炬高新,3年前那场易主剧情或将再次上演。
那究竟是什么让资本如此看好“酱油老二”的中炬高新?身处第二梯队的中炬高新有何优势?
调味品行业发展稳定
资本如此看好中炬高新或是因其所处的赛道——调味发酵品行业潜力巨大。
从行业角度来看调味发酵品行业的特征,调味品属于食品加工板块,行业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抗通胀的特性。
“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消耗快、购买频繁,因此无论经济周期如何,调味品的需求都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稳定性较强;抗通胀表现为随着物价通胀,调味产品也会持续涨价。
而调味品行业中,酱油又是刚需消费中复购率较高的细分领域,只要产品和品牌没问题就可以一直经营下去。数据显示,酱油是我国调味品行业的第一大产业,占到了43%左右,其产销量和企业规模均居调味品行业首位,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酿造调味品通常运用传统的发酵生产工艺,往往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更偏爱有历史积淀的“老字号”品牌。海天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美味鲜也起源于清末民初的香山酱园。
中炬高新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略显陌生,但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酱油知名度却很高。凭借着一句“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中炬高新目前已坐稳中国酱油行业的第二大企业的交椅。
在具体的市场业绩方面,在2021年以前,中炬高新已经连续10年实现营业额和净利润同步双增长,尤其是从2015年到2020年间,其营收规模也在2020年首次突破50亿大关,净利润也突破了8亿元。
除了调味料领域,中炬高新还涉猎了房地产、精密焊管、客运、造纸、合金材料、皮带轮及汽车摩托车配件等,可谓是相当广泛。
净利大幅下滑
不过,2021年中炬高新的主营业务——调味品竟成了其业绩的拖累。
根据财报显示,中炬高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1.16亿元,同比下降0.15%;净利润7.42亿元,同比下降16.63%。
其中,主营的调味品业务营收为46.18亿元,同比下降7.24%;毛利率33.08%,同比下降4.99%。中炬高新解释称是因其主营业务的主要原材料黄豆、辅料采购单价上涨而导致的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但与中炬高新同行业的“酱茅”海天味业的毛利率表现稍有不同。同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海天味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为39.78%,比中炬高新高6.7%。
这或许是因为中炬高新主要原材料是黄豆,而海天味业不仅使用黄豆还使用豆粕,因此材料成本可以控制得较低。
从产品及销售渠道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天味业产品品类全面,主打中端,其销售渠道,除了商超外,则是餐饮企业。中炬高新的主要产品为酱油,产品主打中高端,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基本上是家庭消费者购买。
行业“马太效应”或加剧
不过,中炬高新与海天味业之间存在差距更多是因为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
事实上,去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也引发了一波调味品“涨价潮”。去年10月中旬,海天味业宣布对酱油、耗油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中炬高新也于11月末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平均提价幅度3-10%。
回顾历史,从2006年至今,中国共出现了4次PPI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4次涨价潮。拉长来看,如果涨价效应能够持续,对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改善,那么公司会迎来更大上涨幅度,并且时间更长的一个股价上涨。
但是提价动作并未为中炬高新带来盈利改善。2022年一季度,中炬高新实现营收13.47亿元,同比增长6.63%;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46%。
而海天味业相比中炬高新在渠道环节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在终端零售环节也会拥有更好、更多的展位以及更多促销空间,因此作为龙头企业的海天味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需求端受到疫情影响,但消费升级、健康消费、绿色消费、高品质消费仍然是未来的大趋势。面对市场的压力,提价确实可以缓解压力,但靠涨价盈利并不是企业的重心,产业升级才是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