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中炬高新披露了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实现营收51.16亿元,同比减少0.14%;实现归母净利润7.53亿元,同比减少15.39%;实现扣非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减少18.73%。
四季度业绩有所恢复,带动全年业绩降幅收窄,除了房地产业务贡献业绩外,美味鲜四季度也实现了正增长。
但不容忽视的是,四季度的增长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提价预期下经销商提前囤货,二是2021年春节旺季备货提前。公司的销售究竟是否完全恢复,还有言之尚早。
中炬高新业绩反转了?地产业务挽救业绩
目前A股调味品公司中仅天味食品披露业绩预告,天味食品2021年营收下滑14%,归母净利润下滑51%。和天味食品相比,中炬高新业绩下滑幅度更低,而且营业收入与上年持平,这是业绩反转的信号吗?
根据公告,中炬高新收入下滑幅度有限主要是母公司(单体)房地产项目确认收入增加所致,其子公司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味鲜公司)营业收入是下降的。
净利润方面也同样,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收入下降影响,美味鲜公司利润下降;而母公司房地产项目确认收入,净利润在增加。
单纯看美味鲜,全年实现营收46.18亿元,同比减少7.23%;归母净利润6.07亿元,同比减少29.5%。
再来看分季度情况,前三季美味鲜实现营收32.78亿元,同比减少11.91%;前三季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同比减少40.7%。
其中三季度美味鲜营收同比减少15.47%,净利润同比减少58.19%;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了6.69%,净利润则继续下滑22%。
单纯从营收来看,四季度美味鲜营收实现了止跌回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至少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提价预期下经销商提前囤货,二是2021年春节旺季备货提前。美味鲜是否真的恢复,还言之尚早。
四季度提价影响几何?
根据中炬高新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的信息,公司于2021年11月27日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提价品类超过全部产品的70%,平均提价幅度为3%-10%。
这次提价因素尚未反映到四季度业绩中,不过提价导致经销商提前囤货,间接推升了四季度业绩。
2021年原材料涨价导致的成本增加对食品饮料行业公司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黄豆和豆粕的涨价,直接影响到了酱油企业。2021年前三季中炬高新在营收下滑10%的情况下,营业成本增长了3%。综合毛利率则从上年同期的接近40%降到33%。原材料涨价对业绩影响巨大。
2021年四季度以来,调味品行业出现过一次提价潮。包括安琪酵母、海天味业、恒顺醋业、天味食品、仲景食品在内的上市公司先后宣布提高部分产品的售价。提价幅度最高的安琪酵母达到了20%。但由于提价集中在四季度,对业绩的影响要到今年才能体现出来。
一般来说,提价都是一次性的,企业在成本上行期提价,随着成本下行期的到来,并不会降价,利润由此增厚。这也是中炬高新值得期待的地方。
从调味品行业公司历次提价来看,提价后企业盈利水平均得到改善。
调味品属于必选消费品,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其下游主要是餐饮渠道和家庭消费,这两者占比达到80%,其中餐饮渠道是大头,占到50%。
新冠疫情后,餐饮渠道受到直接冲击。根据中信建投研报数据,2021年1-10月餐饮业累计收入为37210.7 亿元,2019年同期为36932.3 亿元,收入几乎未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A股11家调味发酵品公司营收增速比2019年同期出现明显下滑,营收负增长的公司达到4家,2019年同期则仅有1家。海天增速从17%降至5%,千禾则由25%降至11%。
短期来看,上市公司业绩仍取决于疫情控制情况及企业自身竞争力。
家庭端为主的中炬受冲击表现不敌海天
从营收规模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营收180亿元、中炬高新营收34亿元,天味食品营收为14亿元。中炬高新在调味品行业仅次于海天味业居第二位。
中炬高新旗下有两个调味品品牌——厨邦和美味鲜,厨邦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美味鲜定位则是中低端产品。
其主营产品包括酱油、鸡精鸡粉、食用油、蚝油等,但是酱油仍是第一大品类,从2021年前三季情况来看,酱油收入占到主营收入的61%,鸡精鸡粉和食用油则分别占12%及11%。
前三季除鸡精鸡粉外,其他品类收入均在下滑,酱油下滑了15%,食用油下滑了24%。和行业老大海天味业对比,海天味业前三季酱油产品收入增长了近5%,显然中炬高新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中炬高新和海天味业有个很大的不同,中炬高新以家庭端为主,海天则以餐饮端为主。中炬高新家庭端销售占比达到75%,海天餐饮端则在60%。
2021年除了疫情导致需求端萎缩外,社区团购冲击传统商超渠道,均对中炬高新C端销售构成压制。
短期来看,公司C端销售能否快速恢复,涨价后盈利能力能否顺利提升是最大的看点。长期来看,公司业绩增长取决于能否顺利扩张,推动市占率提升,从而消化新增产能。
近几年中炬高新一直在扩产能,公司拥有中山与阳西两大调味品生产基地,2020年总产能约为80.51万吨。2020年公司投资12.75亿元进行技改,拟将中山基地产能从31.43万吨提升到58.43万吨(增加产能27万吨)。同时阳西基地还在建设中。
如果未来新增产能无法顺利消化,对公司的业绩又会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