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丹化科技抛出了一份《接受财务资助暨关联交易公告》引发市场关注。
公告显示,自2023年8月份至目前,丹化科技原控股股东、现第二大股东丹化集团累计向公司提供财务资助1.51亿元,年化利率在6.5%至7%之间,借款合同到期日在2024年6月30日至2024年8月4日之间。公司已和丹化集团协商,将上述借款全部展期至2026年3月31日,原合同约定的借款利率不变。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丹化科技表示,目前,公司日常经营仍遇到困难,现金流存在短缺现象,因公司连续多年亏损,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融资贷款。丹化集团向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能缓解公司资金紧张状况。
短期内无法偿还借款
公告显示,2023年下半年起,丹化科技流动资金发生了一些困难,为支持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时任控股股东、现第二大股东丹化集团陆续向公司提供了7笔累计共1.51亿元资金资助,借款合同约定的年化利率在6.5%至7%之间。
经测算,上述借款合同在各借款期限内的累计应付利息为652.27 万元,根据目前的LPR报价3.45%测算的应付利息为330.42万元,两者差额为321.85万元。
公告显示,上述1.51亿元借款丹化科技短期内尚无法偿还。
2024年3月29日,丹化集团向金睿泓吉转让其持有的丹化科技15%的股份,并完成了过户登记手续,金睿泓吉成为公司的新控股股东。目前,公司已和丹化集团、金睿泓吉三方协商一致,将所有借款展期至2026年3月31日,原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不变,金睿泓吉或其关联人对展期的借款提供连带担保责任。
如相关借款合同重新展期,经测算,丹化科技每年应付利息1026.5万元,根据目前的LPR报价3.45%测算的每年应付利息为520.95万元,两者差额为505.55万元。
“高息贷款对于丹化科技而言,无疑增加了财务负担。”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年化利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费用,这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对经营造成压力;高息贷款也反映出公司在融资方面的困境。此外,高息贷款也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担忧,从而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二级市场的表现。”
詹军豪同时表示:“在高息贷款的情况下,如果相关方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是有可能出现通过贷款方式进行利益输送的情况。”
高息关联贷款未及时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一系列高息关联贷款自2023年8月份至目前累计发生7笔,丹化科技却并未及时予以披露。
近日,丹化科技董事会才通过了一份《关于接受财务资助暨关联交易的议案》。4月2日,该公司表决通过了上述议案,同意对公司已发生的1.51亿元接受财务资助暨关联交易事项进行追认。
就经营、资金状况及信披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致电丹化科技证券部,其工作人员表示:“相关信息以公告为准。”
从公告来看,丹化科技解释,由于借款利率高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司接受财务资助事项涉及关联交易,公司因故未及时履行审议和披露程序。
仍处于经营性亏损状态
高额利息“压顶”至下,丹化科技身陷经营困局。记者根据过往年报梳理,2019年至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亏损4.33亿元、3.67亿元、1.04亿元、2.93亿元。
丹化科技预计,2023年公司将继续亏损,净利润将亏损3.57亿元。对此,公司解释称,受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低迷、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乙二醇和草酸产品的年销售均价同比分别下降约14%和16%,而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褐煤的年采购均价同比上涨约33%,公司仍处于经营性亏损状态。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随着国内煤制乙二醇项目的增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产品价格可能长期低迷,影响丹化科技的盈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方向,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竞争力。”
“丹化科技连续多年亏损,导致财务状况恶化,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融资贷款,使得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等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为摆脱困境,公司需要积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改善财务状况;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走出当下的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