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5日电,“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公布了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评定结果(第9期),其中四川倍聚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四川润泽远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集业药品有限公司、南宁市东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四家企业本期评级为“特别严重”。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北制药)等18家企业本期评级为“严重”。
图源:“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国家医保局表示,价格招采信用评级主要依据行贿金额、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集中采购秩序等严重程度进行确定。比如,单笔行贿1万元以上为“一般”,单笔行贿10万元以上为“中等”,单笔行贿30万元以上为“严重”,单笔行贿200万元以上为“特别严重”。
国家医保局还指出,根据医药企业信用评级,可采取提醒告诫、提示风险、披露失信信息,直至限制或中止该企业涉案或全部药品医用耗材挂网、投标或配送资格等处置措施。比如,对“严重”评级企业,采取取消涉案产品挂网和配送资格等处置措施;对“特别严重”评级企业,采取取消其所有产品挂网和配送资格等处置措施。
对此,未来网针对登上医保局的失信名单的原因等问题致函华北制药,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华北制药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其前身是华北制药厂。1992年重组设立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6年1月,华北制药厂正式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6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冀中能源集团对华药集团实施了重组。
事实上,这并不是华北制药首次被列入“失信”名单。早在2021年9月失信评定结果第一期名单发布时,华北制药就被列入其中。
2021年8月,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失信等级评定为“严重”的公告》,就华北制药生产的布洛芬缓释胶囊中标国家集采后,未能按协议供应布洛芬缓释胶囊约定采购量的违约行为作出处罚。
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第一期价格招采信用评价失信评定结果显示,将华北制药失信等级评定为“严重”,中止华北制药布洛芬缓释胶囊3年挂网资格,取消该企业自2021年8月11日至2022年5月10日参与山东省组织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
未来网记者查询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在2023年7月5日发布的《关于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申报的质疑》显示,“华北制药此次申报产品注射用头孢他啶1.0g为国采同通用名产品,该产品过评挂网已满三家,未过评不得挂网,且注射用头孢他啶1.0g未查到贵州省价格。”
图源: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
2023年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称,受国家医保局委托,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汇总了2023年9月30日各省份评级为“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的医药企业情况显示,共有26家药企的信用评价被评定为“特别严重”失信和“严重”失信。其中,华北制药被评为“严重”失信。
今年2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第8期失信名单后,华北制药曾对媒体回应称,仍是受到2021年布洛芬缓释胶囊供应问题影响。
根据国家医保局在解读《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表述不难看出,对于“一般”或“中等”失信的后果,企业要足够重视。因为惩戒有延续性和累加性,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后续新形成的负面影响会导致评级结果累加乃至升级。如5次“一般”失信将累进成“中等”失信,3次“中等”失信将累进成“严重”失信。企业应用好信用修复规则,如对于“回扣”行为,企业可用的修复措施既有退回不当收益,也有降价剔除价格虚高空间。一些企业认为可以用退款代替降价,实际上退款措施是回吐前期的不当收益,对于后期高价行为没有修复;而降价是纠正虚高价格,避免造成新的危害。在信用修复的问题上,退款不能代替降价。
不仅如此,在9个月不能参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后,华北制药便迎来了创上市以来最大亏损,据其年报显示,2022年全年亏损6.89亿元。
华北制药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屡屡“失信”还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未按规定披露与关联公司的财务交易,华北制药2023年6月发布公告表示,收到河北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河北证监局认定,2020年7月,华北制药在关联方冀中能源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存款的日均余额当年度超过经股东大会审批的最高限额(9亿元),此后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业制药在财务公司存款余额为40.7亿元,2020年在财务公司日均存款达到23亿元,公司直至2021年4月27日才在2020年年报中予以披露。另外,2021年7月,公司在关联财务公司存款的日均余额超过当年度经股东大会审批的最高限额(25亿元),此后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华北制药2021年在财务公司的实际日均存款为47.36亿元。华北制药对上述关联交易事项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直至2022年4月27日才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予以披露。为此,公司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数额不等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