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响应时代号召,广大鲁企奋力“走在前”。作为山东老牌的国资药企,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鲁抗医药)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领域不断发力,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企之路。
鲁抗医药如何实现凤凰涅槃?从即日起,凤凰网山东推出“鲁抗新局——老牌国资药企的涅槃之路”系列报道,深度聚焦鲁抗医药的产业向新、动力焕新以及改革惟新,全面展示新时代鲁抗医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为。
在鲁抗药物研究院,有一条标语特别醒目:研发是企业的第四条生命线。
短短的一句话,将鲁抗医药重研发、重创新的发展理念展现无遗。在鲁抗的观念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穷研发、轻研发。
一段时间以来,在解读“新鲁抗”的突破路径时,我们试图寻找这家企业新时代发展的动力源,研发创新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新鲁抗的一扇窗。
的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企业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要想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实现突围,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药企,更是如此。不过,医药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因此如何平衡研发、销售、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样至关重要。
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鲁抗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企业变得韧性坚强。
同时,依托项目建设,将研发成果落地,并结合新一代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提升,鲁抗在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铿锵。
研发升至企业“生命线”高度
众所周知,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但企业不创新、研发不投入就没有出路。鲁抗对此有更深刻、更痛苦的体悟。2004年到2015年,鲁抗在研发上投入不足,企业十余年没有一个新产品获批,公司产品结构的短板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切肤之痛下,鲁抗把研发确定为“第四条生命线”。
重视研发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研发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通过梳理鲁抗医药历年年度报告时发现,2017——2021年是鲁抗研发高强度投入阶段,鲁抗研发费用投入连续5年增幅在30%以上。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为5.07%、6.18%、5.75%、6.36%、6.34%。
党委书记、董事长彭欣说:“今天的研发投入就是买鲁抗的未来,为了未来,我们无惧风险。只要处理好短期持续投入和长期收益的平衡,研发高投入的风险就是可控的,不能因为惧怕风险就停止研发的投入和前进的脚步。”
在重研发的局面下,鲁抗的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靓眼看点。近年来,鲁抗医药建成了山东省工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山东省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大学-鲁抗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中古生物技术国际合作中心等4个研发平台。鲁抗还与中科院天津所共建了“工业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与中科院青岛所共建了“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同时,鲁抗医药整合企业内部研发资源,成立药物研究院,补足研发短板,突破了制约鲁抗新药研发的瓶颈。研发基点和实验室的成型为鲁抗转型提供了条件。新的研发基地具备了研发化学合成药、生物药、多肽类、冻干制剂、吸入制剂等的研发软硬件条件。
的确,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突破正为鲁抗迎来转机。“十三五”期间,鲁抗医药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4项、山东省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70余项。获山东省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130余项,获授权专利98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药品标准19项。
也正是因为成绩显著,鲁抗在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百强排行榜中名次逐年上升,2020年排名82位,2021年排名76位,2022年排名61位;在2022年中国化药研发实力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44位。
项目载体拓宽企业“事业线”
拉长国内重要药企的发展时间轴,我们就会注意到,研发只是企业发展的一小步,如何将研发成果成功落地并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才是接下来的重要一步。
对此,鲁抗医药给出的答案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带动企业升级发展。在鲁抗的理念中,研发从不是独立存在的,研发之初就特别注重成果转化和产业迭代。
2016年,鲁抗医药实施退城进园和新园区建设,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了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高新生物技术产业园两大园区,在济宁高新区和邹城市形成两个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园区的大多重点项目都与企业的科研成果紧密连接,是鲁抗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晶。
坚持“四个面向”。2021年鲁抗医药承担了两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是关键医药中间体全生物酶法生产工艺,二是构建新型生物农药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基因工程菌株,建立多杀菌素高通量筛选技术,该项目一举打破国际制药企业的技术垄断,同时有效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水平。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协同合作,为加速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鲁抗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高新生物技术产业园同时被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名单。
鲁抗的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这在提升企业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打开了企业成长的空间。
“智能化”数据线——插上新时代腾飞翅膀
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企业也正在寻找新时代腾飞的动力。
在鲁抗医药101车间,经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关键设备基本实现数控化,生产效率提升了50%,产能提升了90%。
近年来,鲁抗医药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努力将企业打造成为中国医药数字化及工业互联网建设标杆企业,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鲁抗医药投资6000万元,实施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一是建设了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通过传感器、智能仪表等方式智能采集数据,减少数据或信息的人工输入;采用工业机器人、无人搬运车(AGV)、视觉识别、在线检测等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建立了生产车间数据采集及监控平台(SCADA),实现生产车间各系统的集中管控,包括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异常报警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功能。三是以提升生产精细化水平为目的,实施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生产管理、生产执行、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
新园区建设使鲁抗医药拥有了再铸辉煌的平台,在数字中国战略的指引下,鲁抗医药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累计投入3亿元,提升车间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了能源、动力、环保、安防集控中心,实现了3000余台设备互联,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公司连续5年获得山东省两化融合优秀企业,国家第四批“绿色工厂”,济宁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于近期荣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医药产业为高技术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鲁抗医药全面推进数字工厂运营平台,业务管控运营平台,集团管控运营平台及集团大数据运营平台建设。公司以四大运营平台建设打通企业全流程管理,完成各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实现生产、运营、管理、营销和服务更加全面的数字化,支撑敏捷生产、动态维护、精益管理、实时监控、高效决策。公司智能化改造减少人员使用200余人,年降人力资源成本2000万元。
通过对生产车间、质检、研发、物流中心等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建立智能化生产系统,鲁抗医药实现了生产的全过程控制,达到了“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的管理目标。
数字化、智能化有力促进了鲁抗医药的发展,企业发展规模继续提升。去年,鲁抗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利税同比增长38%,在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排名上升了6位,鲁抗医药品牌价值名列医药行业第32位,同比提高35%,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是要求更高,必须高效,必须保证质量。而且,在一系列创新要素的支持下,变革也是多元的,多样的。而鲁抗医药在研发、项目以及智能化建设上的多角度尝试和发力,为我们描述了新时代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这是鲁抗的骄傲,也是广大鲁企甚至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