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新能源车企来说,刚刚过去的 2021 年算得上收获的一年。但对于北汽蓝谷这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而言却并不适用。
1 月 29 日,北汽新能源上市公司北汽蓝谷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 2021 年度北汽蓝谷亏损 48-53 亿元,而扣除非常性损益亏损 50-55 亿元。
在这巨额的亏损数字下,笔者试想为北汽新能源发声。翻开过往一查,这官方并没有谦虚,歪歪斜斜都写着 " 极狐牛批 "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篇都写着 " 吹牛 " 两个字。
连年亏损
暂且不提北汽新能源曾经有过连续七年是国内自主品牌纯电市场第一的辉煌战绩。
单就是这亏损,让笔者着实惊讶了一番。
细数过往,2018 年时净亏损 7.29 亿元,随后的 2019 年净亏损 8.74 亿元。
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井喷式的发展时,北汽蓝谷却反其道行之,亏损根本停不下来。
2020 年净亏损来到 64.82 亿元,虽然后来实现减损 12 亿元,但也尚有 52 亿元的账目。2021 年,在还未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前提下,公司预计亏损 48-53 亿元,试想,经公开审计后,这一数目也同样难看。
至于巨额亏损,官方是这样表述的。
首先是受新冠和原材料供应影响,产销量未达到预期,现有毛利无法覆盖固有成本费用,影响金额约为 20-25 亿元;其次便是为了推进高端化,全力推进极狐品牌的提升和渠道建设,加大传播力度,广告宣传及运营等销售费用增加,对公司业绩影响金额约为 17 亿元。最后,便是在投入的技术研发方面影响约为 11 亿元。
官方表述有了,我们再来细看北汽蓝谷的窘境。
难回主流市场
实际上,曾经作为连续多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冠,北汽新能源可谓 "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
对于当下月销动辄二三十万辆,并屡创新高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北汽蓝谷并未吃上这波红利。(当然,排除前期靠政策扶持。)
从 2019 年巅峰的 15 万辆来看,约有 70% 来自 B 端市场,主要销售渠道包括网约车、公务车、出租车等。随着这一市场愈发饱和,北汽新能源销量出现了直线下降。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有不俗的表现。
比如小鹏、蔚来、理想的销量超过了 9 万辆,其中小鹏增速高达 263%;传统车企中,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的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 13.70 万辆、12.02 万辆。比亚迪更是逼近 60 万辆,要知道在 2013 年至 2018 年这一电动车前期,北汽新能源是一直压着比亚迪。
而北汽蓝谷,2021 年全年销售 26127 辆,同比增长 0.82%。
无论是和市场大盘量亦或是同比增幅来讲,北汽蓝谷都已经成为了最边缘的那个角色。
反差让人不禁唏嘘。
需要提的是,北汽蓝谷旗下高端品牌极狐全年交付 4993 辆。
有人说,因为这 2 万多的销量里,极狐的占比去到了近两成,已经吹起了有了突破。
有人说,5 月份卖 300 辆,8 月份卖 700 辆,12 月份卖 1186 辆,这是深蹲只为跳的更高。你说的对,下次不许再说了。
前景未知
去年,北汽蓝谷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匹配等,但各位领导在公开场合发言上的冲突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 2021 年的开年 1 月份,刘宇接任北汽蓝谷董事长,还公开发表了战略规划,提出了 " 让北汽新能源在三年内重回第一 " 的计划,并透露出极狐 2021 年的 " 小目标 " 是 1.2 万辆。或许,是刘宇任职之前没有对极狐的背调做清楚吧。
毕竟,与华为合作款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交付时间更改了四次,从 2021 年四季度一直延期到 2022 年 4 月。到底何时能交付,到现在谁也不敢打保票。
同样是在去年,极狐汽车副总裁王秋凤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 今年的重点不是销量,今年的重点,作为一个新品牌,完整的自然年,核心的是品牌认知度,另外一个核心是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
笔者就想听一句,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坦白讲,对于新能源公司来讲,亏损或烧钱极为正常。这本就是一个前期烧钱的游戏。甚至不仅是汽车行业,亏损换市场甚至已经成了行业规则,诸如滴滴、美团等等,都是先用亏损换市场、换用户然后再赚钱。
即使是特斯拉,也才在这两年开始盈利。
但亏损也分为有前景和没前景。
国内诸如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其已经在这一新能源浪潮中有了一席之地,且生命力愈发强大。
反观北汽蓝谷,全年销售 26127 辆,同比增长 0.82% 和巨额的亏损,前景在哪里,笔者也尚不可知。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何在去年华为造车光环照耀在汽车圈时,唯独北汽蓝谷的市值没有波动。只能说,而当市场逐渐恢复理性之后,北汽蓝谷的表现也许会更糟糕。